就业扶贫最重要的特点是直观、精准,短、平、快。有稳定的就业,才会有稳定的收益;有稳定的收益,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重庆市合川区人力社保局结合地方实际,创新“公共+市场”扶贫新机制,探索就业扶贫新模式,人力社保脱贫攻坚取得新成效。截至目前,全区22823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员中,16周岁以上19921人,有就业意愿的9526名贫困劳动力全部实现转移就业。
因人施策,送工送岗双保障
春节过后,合川区三庙镇凤山村建卡贫困户补春香一直待业在家,想出去打工又没有门路,在了解情况后区就业和人才中心很快进行对接,为她在区内一家电子企业找到了工作。
“我性格比较内向,也没什么一技之长,能够有个稳定的工作,挺好的。现在一个月有三千多块的工资,对家里有很多帮助,我很知足。”谈起在强业电子工作的感受,补春香笑意盈盈。
合川区就业和人才中心聚力发挥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的作用,对辖区内贫困劳动力的就业状态信息坚持做好动态跟踪,依托基层就业服务平台、村社区干部、一线扶贫工作人员力量进行摸排,建立贫困人员就业状况和就业需求实名制动态数据库,根据贫困户的需求和意愿,因人施策,主动推荐职位,推送岗位需求、薪酬待遇等信息。
同时,依托区人力资源市场和26家经营性人力资源公司进行余缺调剂、定向招聘等,既解决了疫情以来复杂经济形势下的企业用工问题,也帮助了贫困劳动力就业增收。通过精准对接,开展“一帮一”“几帮一”的送岗位、送政策服务,畅通了贫困人员就业渠道,让他们增收致富有保障。今年上半年,已成功推荐150名贫困劳动力到市、区笔电重点配套企业就业。
因地制宜,打造就业扶贫车间
“把扶贫车间建立在优势农产品资源和产业特点基础上,把企业生产需求和贫困人口就业有机结合起来了。我觉得很高兴,是大好事。”太和镇晒经村的重庆智宸生态农业扶贫车间负责人熊朝生非常激动地说道。
把扶贫车间创建和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把企业生产需求和贫困人口就业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当地“龙头企业”辐射延伸作用,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化运作,引导和扶持镇街企业在贫困村布局设点发展扶贫车间,组织不便外出就业的贫困户,利用农闲时间在家门口打工,这是扶贫车间的重要作用。既扩大了产业的集聚优势和品牌影响力,又为脱贫攻坚做了贡献。
通过带动贫困户家门口就业,由“产品销售”到“促进就业”,由“提高收入”到“提高幸福感”,真正激发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了贫困户顺利和稳定脱贫。
目前,已在重庆合川区三庙镇瑞凤无花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等建成2个就业扶贫车间,吸纳10名贫困人员家门口就业。同时,即将在渭沱镇金山村、二郎镇六合村、燕窝镇高峰村和三庙镇戴花村新建成4个就业扶贫车间,将带动20名贫困人员就业。
授人以渔,开发公益性岗位优先安置
49岁的赵顺洪是合川区钓鱼城街道渠口村11社的一名贫困户,患有眼疾,没有子女,家里还有病人需要照料,哪里能找到离家近又能宽容自己身体条件的工作,对于赵顺洪一家人来说,一直以来是个大难题。
根据他的实际情况和意愿,区就业和人才中心安排他经过培训之后到村上就近的公益性岗位,主要负责本村的环卫工作。他说道,“培训后才知道,扫地原来有这么多门道。我一个残疾人,能在自家门口上班拿着稳定的工资,还相对轻松,这在以前不仅是做梦,还是做美梦哟。”
开发公益性岗位优先安置是全市“四个优先”就业服务原则之一。针对贫困劳动力积极开发保洁、保绿、护林、治安等公益性岗位,乡村公益性岗位优先安置贫困劳动力,通过市场渠道就业的形式,兜住了贫困人员就业底线,解决了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且有能力胜任岗位工作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的就业困难问题。目前,针对性开发公益性岗位599个,结存安置贫困人员519人,发放补贴35.23万元。
脱贫攻坚是硬骨头,如期脱贫是硬任务,必须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合川区就业和人才中心持续以远大的雄心、不驯的斗志和永不怠惰的精神投入到就业扶贫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