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合作社成立于2016年8月,注册资金203万元,现有社员60多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10人。当时,一期租用土地15亩,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亩产达到125斤干竹荪,按市场价格120元/斤计算,亩产效益达到15000元。今年疫情期间,我们采取鼓励村党员、群众入股,增加会员的方式,共新增投资75万元,新增租地25亩,新增了虎奶菇、野鸡菇,猕猴桃等品种,并注册了商标,建立电商网上销售平台,这样一来每户贫困户都能增加分红收入,基地务工人员工资达到5万多元/年......”宜春市袁州区金瑞镇吼里布村委会主任易成华对笔者介绍道。据悉,和美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是袁州区认定的一家就业扶贫示范基地,主要经营食用菌种植,合作社采取统一管理、统一采摘、统一销售的生产模式,吸纳周边群众就近就业。
近年来,袁州区创新发展扶贫模式,引导一批企业先后建立扶贫车间,同时,利用其地理优势,鼓励农产品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林户”模式,建立就业扶贫基地,吸纳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催生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目前,该区就业扶贫车间(就业扶贫示范基地)共有64家,吸纳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535名。
技能培训,授人以渔
“多谢区人社局了解我家的情况后,把我介绍到宜春市袁州区慷宝职业培训学校,参加免费的育婴员培训,在我取得育婴员初级证后并推荐我到宜春市仁德妇幼月子中心工作,第一个月就拿到了5000元的工资......”来自袁州区珠泉街道灵泉社区欧阳桂香高兴地说。
就业扶贫工作开展以来,该区选定在宜春市(赣西)公共实训中心、宜春职业技术学院等培训机构,开展了挖掘机、铲车、月嫂、美容美发、种养殖技术等24个技术工种培训,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志愿与技能培训的有效对接。今年以来,全区开展创业培训525人,企业职工岗位技能培训334人,家庭服务业从业人员培训302人,开展技能培训6期,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45人。
创业贷款,带动就业
“真心感谢!感谢你们伸出援助之手,让我们续贷了200万元,给了我们真金白银的支持,帮我们共同渡过这一难关……”宜春市袁州区水江镇畔龙村党支部书记何小明来到袁州区就业局激动地说。据了解,袁州区水江镇畔龙村是江西省“十三五”重点扶持贫困村,贫困人员较多。明军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7年,现养殖肉牛147头,先后带动了13户35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这只是袁州区就业扶贫车间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该区解放思想、创新举措,为就业扶贫车间注入“金融活水”,引导区内中药材种植、水产养殖、假发生产、雨伞制作,电子信息、花炮加工等企业在有条件的乡镇创建就业扶贫车间,由乡镇组织当地贫困劳动力进车间务工,为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创造条件,促进了贫困群众就业一人,脱贫一户。截至目前,全区共发放创业贷款26546万元,其中发放个人贷款18801万元,扶持1150人创业,带动8658人就业;小微企业贷款发放贴息贷款7745万元。
扶贫专岗,兜底安置
“还好党的政策好,我们家小孩和老人看病不需要花太多钱,小孩读书有补助,还有低保补贴和残疾补贴,我每个月400元的工资可以贴补家用。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这么好,处处为贫困群众着想,咱没有理由不好好干,脱贫不能光依赖政府,关键还得靠自己干,我一定珍惜并干好这份工作,尽快走出贫困户……” 袁州区新坊镇萱溪村贫困户刘广和高兴地对着帮扶干部说。刘广和身残志不残,自从被安置在就业扶贫专岗保洁员的工作岗位上,每天兢兢业业做好区域内的卫生保洁。
今年以来,为有效应对疫情影响,该区通过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新增消杀、巡防、值守等疫情防控临时性公益性岗位634个。年初,该区对全区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进行调查摸底,据统计,全区未脱贫未就业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213人,按照“因事设岗、以岗定人、重点帮扶”的原则,对未脱贫未就业且有就业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新开发了77个就业扶贫专岗进行兜底安置。同时,整合林业、水务、残联、交通等部门资金,共同开发就业扶贫专岗1753个。随着就业扶贫工作的持续开展,很多具备劳动能力的贫困劳动力已经通过就业实现稳定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