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贵州省德江县始终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关于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部署要求,着力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以开展劳务就业扶贫和“新市民˙追梦桥”工程工作为契机,按照“因人施策、分类实施、精准帮扶”的工作思路,以“六强化”为抓手,以“六到位”为目标,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多形式引导帮助贫困群众就业,增加劳务就业收入,促进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强化机制建设,确保工作落实到位。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该县成立了由县委书记和县人民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双组长,县人民政府常务副县长为常务副组长、县人民政府分管负责同志为副组长,县直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劳务就业扶贫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人社局,并抽到24同志组建县劳务就业扶贫工作专班,负责全县劳务就业扶贫日常业务工作。同时,各乡(镇、街道)均已成立劳务就业扶贫工作专班,明确专人负责具体办,为统筹抓好全县劳务就业扶贫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二是狠抓县乡村三级劳务平台建设。该县已制定下发《县委办县政府办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劳务就业扶贫工作的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件和《县委办县政府办关于印发<关于组建劳务平台助推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文件,为加快建立县乡村三级劳务平台,促进三级劳务平台规范化运行管理,确保全县劳务就业扶贫工作有序稳步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已组建德江众德劳务有限公司为县级国有4公益性劳务公司,具体承担全县公益性劳务服务工作。截至6月8日,该县已成立了乡级劳务合作联社8个,村级劳务合作社250个,力争6月中旬建立完成覆盖全县22个乡(镇、街道)的乡级劳务平台和344个村的村级劳务平台。三是狠抓驻外劳务服务站建设。截至6月8日,该县已分别在苏州吴中区、福建南安市挂牌成立了劳务协作工作站,明确了专人驻站办公。目前,正在对南安市三安半导体、阳光中科和九牧集团西河卫浴3家重点企业提供的380多个岗位进行前期宣传招募工作。四是狠抓易地搬迁安置点服务体系建设。该县共有11个易地搬迁安置点,有劳动力家庭户数2731户12759人。其中,有劳动力6490人,已实现就业6034人,未就业456人,就业率达92.97%;已对易地搬迁劳动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738人次,已实现“1户1人”以上就业有2731户,“零就业”家庭已实现动态清零。严格按照易地搬迁后续五个体系建设中就业服务体系建设要求,在全县11个安置点均建立就业创业服务站,配置办公设备,配备协理员、制作制度牌,并选聘了13名人社协理员驻安置点负责就业创业政策咨询、就业创业指导、职业介绍、职业技能培训等就业创业服务;已建立一户一档1879卷,就业跟踪服务卡4146份,并对劳动力就业台账实行动态管理。同时,选聘3名人社协理员驻楠木园安置点工作,并在安置点搬迁群众中选聘25名楼栋长,协助开展就业创业政策咨询、就业创业指导、职业介绍、职业技能培训等就业创业服务。截至6月8日,县楠木园安置点共有搬迁户1879户8372人,有劳动力家庭1817户共计4146人(无劳动力有4226人),已就业3719人,未就业427人(婚出、生育、照顾老人及带孩子等384人、因病43人),就业率为89.7%;已组织培训1208人,正在组织培训有107人。
强化政策宣传,确保政策宣传到位。该县注重利用微信朋友圈和微信公众号传播速度快、群众关注度高等网络新媒介传播优势,及时编制14项就业创业优惠政策宣传单和用工岗位信息表,以微德江、德江人社微信公众号、德江就业援APP等平台,发布推送就业岗位5万余个,发放就业创业政策宣传单5000余份。同时,依托驻村干部、村(居)支两委、帮扶责任人等力量,开展“点对点”、“人对人”就业创业政策宣传和劳务就业帮扶,多形式拓宽就业渠道,组织引导搬迁劳动力就业。
强化技能培训,确保技能培训到位。该县注重结合安置点产业、企业用工需求、易地搬迁劳动力接受能力,以实际操作培训为主,并按工种科学设置和优化培训课时,制定了培训工作计划,开展针对性就业技能培训。同时,依托县乡“留雁行动”工作专班、驻村干部、村(居)支两委和帮扶责任人等,开展易地搬迁劳动力就业培训意愿、复工复产企业用工培训需求和外出务工返乡人员就业创业情况等摸排调查,提高就业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确保实现搬迁劳动力稳定就业增收。今年以来,已开展职业技能培训4535人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培训4120人次,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培训1222人次。
强化岗位收集,确保就业服务到位。该县始终围绕安置点周边企业用工需求,注重收集符合搬迁劳动力就业的岗位信息,并组织县内外企业到楠木园安置点举办招聘会。同时,充分发动就业志愿服务队逐户上门提供就业岗位推荐服务,为搬迁劳动力供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选择,多渠道引导搬迁劳动力实现就业创业。今年以来,已开展专场招聘会5场,促进务工人员与企业达成用工意向1200余人;已与苏州市吴中区人社局签订稳定就业合作协议,已组织输送到对口帮扶城市、长三角、珠三角等外省务工6241人次(其中:输送到江苏省185人,贫困劳动力142人)。
强化就业援助,确保公岗兜底到位。一是扎实做好公益性岗位开发安置就业。该县始终按照“控制总量、适度开发”的原则,用好用活公益性岗位兜底政策,结合全县脱贫攻坚和农村产业革命等工作实际,积极开发“信息采集员和卫生保洁员”等公益性岗位,以提高就业稳定性,确保有就业创业意愿的搬迁家庭劳动力家庭实现“一户一人”以上就业。截至6月8日,已累计认定扶贫车间25家,已累计吸纳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1536人,引导个人创业41人;开发就业扶贫援助岗位1105个,安置贫困劳动力就业1195人次(其中搬迁劳动力350人次);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664个(其中:贫困劳动力就业451人次、搬迁劳动力109人次);发放就业援助补贴170人。其中,已在县楠木园安置点认定就业扶贫车间3家,引进物业公司3家、家政服务公司1家、劳务公司1家、电商公司1家,吸纳搬迁群众在岗就业85人。二是认真做好“十个一批”带动解决贫困劳动力就业。该县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文明城市创建、新型城镇化建设等工作,继续落实国家资金保障的公益性岗位,积极开发阶段性地方公益性岗位,解决未就业贫困劳动力就业增收。截至6月8日,已通过整合农业农村、扶贫、卫生健康、交通部门、林业等11个部门财政扶贫资金开发就业扶贫岗位3878个,已通过 “十个一批”劳务就业扶贫实现贫困劳动力就业464人。其中,开展有组织劳务输出就业166人,农村产业革命解决就业175人,开发公益性岗位解决就业7人,实施重大工程项目解决就业12人,服务业创新发展解决就业74人、实施消费扶贫解决就业5人,安置点服务体系解决就业2人,林业资料开发解决就业15人,扶持创新创业带动就业8人。
强化信息摸排,确保岗位推荐到位。该县自留雁行动工作开展以来,共摸排16至60周岁农村劳动力有182339人(在家从事农业生产43038人、在家附近灵活就业45028人、外出务工106712人(省外70052人、省内36660人))。其中:“三类人员”劳动力有77445人(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74281人、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19307人、边缘户劳动力1932人),已实现劳动力就业76255人(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70575人、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就业18785人、边缘户劳动力就业1896人),未就业有1190人(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未就业1126人、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未就业564人、边缘户劳动力未就业36人),已落实有劳动力家庭“一户一人以上”就业达100%,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对未就业人员实行“点对点”就业岗位推荐全覆盖,并将就业岗位需求信息制作成宣传册,由帮扶干部负责入户开展就业政策宣传和就业岗位推荐工作,做到“因需荐岗”,实现劳务就业无缝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