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的一个早晨,8辆长途大巴在位于厦门海沧区的明达实业公司门口一字排开,头戴“积石劳务”小红帽的152位来自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的务工人员依次下车。量体温、吃早餐、领被褥、入宿舍,整套流程有条不紊。这批新员工入住宿舍后就开始监督性医学观察,同时进行职业技能培训,3天后就能够正式上岗生产。
有的务工群众待遇更好,是被包机接来的。几天前,从兰州飞往厦门的包机航班MF8260顺利降落在高崎机场。这趟飞机上载着182名来自厦门集美区对口帮扶县——甘肃省临夏州和政县13个乡镇的务工人员,其中102人来自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当晚,他们就被妥善安置到集美区的7家重点企业。
自2月底以来,厦门市推出“硬核”举措,采取“点对点”“家门到厂门”的安全运输模式,包车、包机、包列输送2647名临夏籍务工人员来厦务工,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940人,不仅解决了厦门企业用工燃眉之急,而且推动了东西部劳务输转,实现复工复产与对口帮扶并进共赢。
到厦门务工已成为临夏州许多群众脱贫致富的“铁庄稼”。今年25岁的马小龙原是一位拉面师傅,此次他和妻子一同来到厦门海沧区务工,他说:“去年就有老乡来这里上班,他们说好,我们就来了。”
一人务工,全家脱贫,促进就业增收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厦门市围绕东西部扶贫劳务协作任务,实施劳务奖补政策,大力促进临夏州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转移就业。截至目前,在厦就业的临夏籍务工人员达5374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154人。
今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厦门市坚持以推动产业扶贫为核心,以促进就业脱贫为目标,以助力扶贫扶志为重点,变单向帮扶为双向合作,用心用情助推临夏州实现全面脱贫。
春节刚过,福建省农业龙头企业——厦门绿百合食品有限公司到临夏州考察。3月1日,该公司在临夏县成立成伯农业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金5000万元,首期计划流转土地2500亩,投资种植高原夏菜,通过吸纳贫困劳动力务工和开展消费扶贫,带动当地农民稳定增收。
“在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复工复产的同时,厦门立足临夏州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加大产业投资,在增强当地‘造血’功能上下功夫。”厦门市赴临夏州帮扶工作队领队邱武伟说,厦门发挥国企、民企的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帮助临夏州引进一批有市场前景、经济效益好、吸纳就业人口多、带动脱贫能力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项目。推动共建产业园区,吸引更多能够有效吸纳建档立卡人口就业的企业入驻园区。同时,扩大消费扶贫,加大力度采购销售贫困地区农特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