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
设置5大类一级指标,细化40余项具体指标,考核权重从30%大幅提升至70%
79名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全市从扶贫驻村第一书记中提拔使用领导干部79名,在年度考核中驻村干部被评为优秀的达559人次
历时三年,青海西宁所辖大通、湟中、湟源3个贫困县全面达到脱贫摘帽标准,一个也没掉队——2018年底,三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11279元、10762元、11049元,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均达到98%以上,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均实现全覆盖。
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以来,西宁围绕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以考核内容量化、考核指标差异化、考核方式日常化,建立精准考核机制,压实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责任,形成了齐抓共管、合力攻坚的工作格局。
加码考核权重
促任务落实落地
把“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促脱贫攻坚,落实‘双帮’工作机制,加强对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教育管理、关心激励等工作”列为市直部门领导班子2019年党建考核共性目标;在市商务局的年度工作绩效目标中,明确“新建20个村级电商服务站,建设3个以上乡村旅游电商服务体验中心”的脱贫攻坚工作任务……
在2019年领导班子目标责任考核中,西宁结合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脱贫攻坚的各项任务要求和县域实际,分类设置绩效目标中脱贫攻坚工作的具体量化指标,统一将大通、湟中、湟源三县工作绩效目标更名为“县域脱贫攻坚绩效考核目标”。设置精准扶贫、县域扶贫、生态扶贫、综合保障、县域发展五大类一级指标,并细化40余项具体指标,考核权重从原来的30%大幅提升至70%,凸显了脱贫攻坚在县域发展中牵头抓总的导向作用。同时,在市直单位绩效目标考核中设置差异化行业扶贫工作指标,并结合脱贫攻坚年度整改要求和重点任务变化进行动态调整,扎实推进行业部门脱贫攻坚责任落实。
优化指标设置
让干部盯着目标干
西宁探索开展县级领导干部目标(绩效)考核,综合考虑工作难度、工作量、努力程度、工作实效等因素,对不同层级、不同岗位的领导干部考核指标进行差异化设置。
围绕德、能、勤、绩、廉设置5类干部测评内容,根据工作的难易程度、工作量等因素,按照“1、0.9、0.8、0.7、0.6”五个标准确定领导干部个人工作绩效的指标系数,由领导干部个人申报,各地区、各单位党委(党组)集体研究审核确定。其中,“1”表示执行的工作任务为国家层面的重大战略部署,工作中需处理大量的人、财、物信息,需要较强的工作能力,花费大量的工作时间;“0.9”表示省级层面安排部署的工作,工作中接触的人、物、事件较多,需要主动探索解决办法,需累计4-6个月的工作时间完成;“0.8”表示市级层面安排部署的工作,经常遇到不确定的情况,需要按照较复杂的规则进行处理,需累计2-3个月工作时间完成。
“这样既从面上看工作完成情况,又在纵向上综合考虑每个干部承担任务的难度系数。既聚焦主责主业,抓住改革、攻坚等重点难点任务,又突出‘潜绩’工作目标,鼓励领导干部潜心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西宁市考核办主任孙成云介绍。
“三不两直”督查
确保干劲不“掉线”
“这几年,我们不断加大日常考核力度,修订完善《西宁市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队干部管理细则》,落实年承诺、月报告、季考评等制度,采用市县两级互评方式,保证第一书记和扶贫干部不走神、不掉队。”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冷文勇说。
西宁组建以厅级领导负总责、包联全市所有地域领域党组织的全域党建工作组,建立市县两级督导组加强督促指导,制定“不打招呼、不定时间、不定线路,直接深入一线、深入现场”的“三不两直”督查机制,经常深入到村了解真实情况,现场检查指导,拧紧脱贫攻坚螺丝。市委组织部依托“话、看、评”工作机制,“点名”乡镇党委书记专题述职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和对第一书记、扶贫驻村干部的管理工作。乡镇(街道)党委承担驻村工作队日常管理职责,采取工作日志和考勤登记相结合的量化考勤制度,每月进行审核,及时掌握驻村干部工作情况。
同时,改进绩效考核方式,充分利用“互联网+”,在全省率先研发使用绩效考核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数据信息报送、工作督导审核、日常考核评分、任务监控预警、数据分析处理等功能为一体的考核工作系统,并将年度考核指标细化为按季度实时监控管理,进行季度考核评价,将以往年底一次性考核细化到日常平常。
注重结果运用
干部流汗不“留憾”
“我今年4月份被提拔到农业农村局,原来是财政局农业农村科科长。我的成长得益于在大通县青林乡古娄马场村担任第一书记……”2019年12月25日,在与考核组谈话时,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祁小军感触颇深地剖析自己被组织“青睐”的原因。
西宁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将脱贫攻坚工作落实情况与各地区和市直相关部门年度绩效考核成绩挂钩,作为评价各地区和市直相关部门党政一把手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年度考核等次确定和奖惩的重要依据。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全市从扶贫驻村第一书记中提拔使用领导干部79名,在年度考核中驻村干部被评为优秀的达559人次。对工作开展不力、影响脱贫攻坚工作成效的干部及时坚决予以调整。
同时,先后选派11名在乡镇和脱贫攻坚一线工作的年轻干部到市直机关挂职进行重点培养,鲜明树立起讲担当重担当、重实干重实绩导向,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