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例

江西龙南:探索扶贫新模式实现“三赢”

2019.12.19

近年来,龙南县坚持精准施策,以包村就业脱贫车间为载体,采取“村委会+帮扶单位+扶贫车间+贫困户”的模式,由村委会主体运作,切实解决留在农村的老年人、残疾人以及身患疾病的贫困人群就业难题,已在全县设立33个村级扶贫车间,其中包村就业脱贫车间20个,共吸纳441名建档立卡贫困户进入车间务工,网店覆盖全县17个乡(镇、场、管委会),实现了弱劳动能力群体“足不出户”就业。2019年10月,江西省龙南县杨村镇车田村包村就业脱贫车间案例成功入选“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最佳案例。

积极探索扶贫模式。2015年3月,龙南县率先在全省创办就业扶贫福利厂。福利厂对务工人员实行食宿免费、缴交社保、购买人身意外保险和二次利润分配等优惠政策,实现了贫困劳动力就业与增收。为进一步解决因主客观原因无法离乡外出务工的贫困劳动力就业问题,该县以就业扶贫福利厂为龙头,以杨村镇车田村为试点,探索设立包村就业脱贫车间为载体的就业脱贫模式。

大力整合各类资源。资金来源方面,包村就业扶贫车间采取“村委会+帮扶单位+扶贫车间+贫困户”的模式,由乡级政府、村委会和驻村结对帮扶单位共同投资。此外,县财政还安排专项资金,按规定给予包村就业脱贫车间一次性建设补贴和岗位补贴,按吸纳贫困户数量给予房租水电等运行费补贴,减轻车间运营负担。货物产销方面,引进社会力量建立配货中心,组织货源,在相关部门的监管下,制定科学合理的加工单价,做好产品配送、收发工作,按规定给予物流补助和原材料损耗补助。

因地制宜建设车间。在进行车间选址时,结对帮扶单位通过大量实地走访和调查研究,在充分利用原有土地资源的基础上,将车间的选址定在人口密集、交通便捷的地方,实现了贫困群众顾家赚钱两不误。在车间建设过程中,进度与质量并重。

联系订单发展产业。针对留在农村的老年人、残疾人或者身患大病贫困人群的身体、劳动能力情况,我县将技术含量不高、容易上手、用工形式灵活,能够长年供应货源的产业作为发展方向。为此,选定了规模大、货期宽松、货源稳定的服装加工、鞋套加工、头饰加工、插花加工、电子加工等各类企业作为引入重点。结合农村闲散贫困群众就业时间不固定的实际情况,车间采取定点加工和外发家庭式两种灵活就业方式,实现了照顾家庭和增加收入两不误。

创新利益联结机制。通过打造各利益主体共同参与的合作平台,利用乡村闲置房屋和土地,改建或新建包村就业脱贫车间,结对帮扶贫单位负责联系货源,打造由政府信用担保的就业平台,带动贫困户就业。

包村就业脱贫车间在各方的支持下获得良好发展,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一是贫困人口内生发展动力得到激发,自主脱贫意愿增强,村民的精神面貌和乡村社会风气焕然一新;二是减轻邻里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包村就业脱贫车间逐渐成为交换群众意见建议、解决邻里矛盾的场所;三是贫困群众、村集体经济、企业产值实现增收,贫困户年户均增收6000元以上,高的可达1万元,村级集体增加年收入6万元以上,企业增加年产值2千余万元,达到群众赢、集体赢、企业赢的“三赢”目的。(江西省龙南县就业局 杨少华 杜婵娟)

  • 车间
  • 扶贫
  • 实现
  • 脱贫
  • 包村
2019年10月,江西省龙南县杨村镇车田村包村就业脱贫车间案例成功入选“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最佳案例。 积极探索扶贫模式。2015年3月,龙南县率先在全省创办就业扶贫福利厂。福利厂对务工人员实行食宿免费、缴交社保、购买人身意外保险和二次利润分配等优惠政策,实现了贫困劳动力就业与增收。为进一步解决因主客观原因无法离乡外出务工的贫困劳动力就业问题,该县以就业扶贫福利厂为龙头,以杨村镇车田村为试点,探索设立包村就业脱贫车间为载体的就业脱贫模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