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例

安徽宿州:“积分消费”促脱贫

2019.12.05

宽敞明亮的店铺、干净整洁的货架、琳琅满目的生活用品……这是笔者在安徽省宿州市萧县杜楼镇八庄村扶贫“爱心超市”所看到的情景,初次看“爱心超市”和日常所见的超市没什么两样。但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爱心超市”墙上张贴着“超市简介”“办事管理制度”“积分卡管理办法”等制度,而且这里的商品标的不是价格而是“分数”,店里每种物品都明码标“分”。

“在扶贫‘爱心超市’里能换到很多居家生活用品,只要赚取积分就可以来兑换,对改善我们的生活条件很有帮助。”村里的贫困户高汉彬高兴地说。

打赢脱贫攻坚战,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攻坚的主体,转变贫困群众生活习惯,激发出更强的内生动力至关重要。去年以来,杜楼镇依托全县开展扶贫“爱心超市”的契机,在镇辖区内挂牌成立5家扶贫“爱心超市”,234户贫困户通过积分换取方式获得日常生活用品,形成了“群众干、干部帮、社会扶”的合力攻坚新格局。

“爱心超市”不仅改善了群众的生活条件,更改善了群众的精神面貌。以该镇八庄村贫困户周广义为例,自从“爱心超市”开展以积分换物资以来,周广义不仅积极在家打零工,靠着自己的双手脱贫,而且还经常参加村里的人居环境整治,把自己家门口收拾的干干净净,整个人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

扶贫“爱心超市”实行积分制管理,每周驻村工作队长(第一书记)、帮扶干部和村“两委”班子成员,共同入户对贫困户进行评定打分。通过切实可行的激励措施,达到既“输血”又“造血”、既扶贫又扶志的目的。“在制定评分标准时,既注重对贫困群众政策掌握、产业发展、自主劳动等方面的评定,引导贫困家庭通过自主劳动来赚取积分,又充分考虑如何输送信心和志气,转变思想观念,承担起家庭和社会责任,积极主动参与到脱贫奔小康的行列中。”该镇扶贫工作站站长许剑说道。

据许剑介绍,爱心超市通过县财政专项资金,帮扶单位、社会捐赠,慈善机构,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等多方面资金进行建设,经相关部门联合审核合格后实行统一挂牌。由县里制定‘爱心积分卡’,统一编号备案后,发放。每月评比两次。评选时,全镇以村为单位,在全村范围内通过民主评议,评选出好媳妇、好婆婆、孝老爱亲、卫生文明户,当选者每人发放相应积分,拿到积分者就可以到扶贫爱心超市兑换相应商品。爱心超市以服务群众为目的,所有商品以积分进行兑换,保证商品质量合格、价格低于超市。

与此同时,为保证扶贫爱心超市能够长效运营,该镇成立“爱心公益超市”领导小组,由所在贫困村党总支书记任组长,同时确定村扶贫专干担任监督管理员,具体负责“爱心超市”的管理运营、爱心积分卡的管理发放和积分的评定工作。

“扶贫助残“爱心超市”的出现,一方面调动了贫困群众脱贫的积极性,营造多劳多得的劳动氛围,有效促进农村贫困群众转变“等、靠、要”思想,激发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另一方面广泛动员社会力量,为社会各界参与脱贫攻坚搭建了爱心平台,形成各方参与扶贫的强大合力。”杜楼镇相关负责同志说道。(王磊)

  • 脱贫
  • 扶贫
  • 爱心超市
  • 积分
  • 群众
“在扶贫‘爱心超市’里能换到很多居家生活用品,只要赚取积分就可以来兑换,对改善我们的生活条件很有帮助。”村里的贫困户高汉彬高兴地说。 打赢脱贫攻坚战,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攻坚的主体,转变贫困群众生活习惯,激发出更强的内生动力至关重要。去年以来,杜楼镇依托全县开展扶贫“爱心超市”的契机,在镇辖区内挂牌成立5家扶贫“爱心超市”,234户贫困户通过积分换取方式获得日常生活用品,形成了“群众干、干部帮、社会扶”的合力攻坚新格局。 “爱心超市”不仅改善了群众的生活条件,更改善了群众的精神面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