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香虾肥,让造甲乡双河社区农户的腰包鼓起来;“奶油南瓜”挂满枝头,让安徽省长丰县吴山镇楼西村村民的日子越过越香甜……又是一年金秋时,长丰大地接连上演贫困户摘下“贫困帽”,推开“致富门”的精彩故事。2019年10月17日,记者踏上长丰县乡村田野,探寻脱贫“密码”。一路前行,一幅幅幸福的生活画卷徐徐展开。
“稻虾共养”实现“一田双收”
一大早,造甲乡双河社区村民崔斌便在家门口晒起了刚收割不久的稻子。“今年收成比去年还要好!”说话时,他黝黑的脸上挂满笑容,“过段时间把稻子加工成大米,一斤还可以多卖几块钱哩。”
地上晒着稻,地下藏着宝。崔斌的近50亩农田收完稻子后,还“埋”着数不清的龙虾,此刻正在洞里孵卵。“过几天就要往田里灌水了,到时候龙虾就会出来繁殖,等到明年3月下旬就可以收获。”
正是这种“稻虾共养”模式,让崔斌的年收入从过去几千元钱,增加到如今的十一二万元,真正甩掉了“穷帽子”。而在双河社区,依靠这一农业新模式脱贫的贫困户有上百户之多。
“是崔兴文把养虾技术教给村里人的,他可以算得上是大家的师傅。”双河社区相关负责人说。原来,“稻虾共养”的成功并不是一蹴而就,背后不仅有当地村委会的支持,更离不开崔兴文的辛苦付出。
围着家里的“一亩三分地”,因残致贫的崔兴文养过泥鳅、黄鳝,最终都以失败告终。2014年,在国家扶贫资金的支持下,他成功将水稻种植与龙虾养殖有机结合,在保证水稻收成的同时,十余亩田小龙虾还卖了4万多元。随后,崔兴文将这一技术毫无保留地教给当地贫困户。2016年,他发动成立龙虾养殖专业合作社,向上级扶贫部门争取扶贫资金,建成“稻虾共养”扶贫示范(试验)基地53亩,16户贫困户率先尝试,并于当年全部脱贫。
如今,“稻虾共养”已成为造甲乡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双河水库沿岸的双河、双丰、六方等社区兴建了稻虾共养基地逾万亩。与此同时,该地还修通环湖绿道,开辟乡村观光一日游,专门举办龙虾节,同时打造“互联网+农业”电商平台,成功走上产业融合发展之路。
培育“小南瓜”赢来“大收入”
与造甲乡双河社区不同,步入吴山镇楼西村,眼前又是另一番景象:大片南瓜地里,茁壮的藤蔓爬满了沟坡地块,目之所及皆为绿色;一栋栋钢筋塑料薄膜大棚比邻而立,棚内小南瓜挂满枝头,长势喜人……
在安徽岸念现代农业产业园,70岁的罗守柱正在打扫园区卫生。把土地流转给产业园后,他选择就近在园内务工,方便照顾患病的妻子和儿子。“现在的日子幸福多了!在这里做些保洁、除草的碎活,一个月就能拿到2000多块钱,放在以前想都不敢想。”虽然上了岁数,但是罗守柱依然精神十足。作为低保户,他每年还能另外领到6000多元。
“南瓜基本都成熟了,就等着采摘上市了!”走进吴山镇楼西南瓜科技园,负责人高秀武正在察看南瓜长势。过段时间,这些南瓜就将销往企业、酒店……“看情况,这季收成应该还不错。”高秀武笑着说。
楼西村有着种植奶油南瓜的传统,但一直以来农户缺乏种植技术,只重产量不重质量,导致收入一直提不上去。“帮助贫困户脱贫也是我的愿望。”高秀武说。除了流转贫困户土地,让他们来自己的园区工作,他还为农户带来了高质量的新品种,提供技术支持。据介绍,普通小南瓜5毛左右一斤,新品种均价能达到每斤4块左右。
“龙头企业在产业扶贫中起到了强大的辐射带动作用。”楼西村第一书记陈光明介绍说,近年来,吴山镇楼西村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奶油南瓜产业,建立扶贫产业园,引入并培育龙头企业,进行新品种培育展示、新技术示范推广。如今,奶油南瓜种植面积近2000亩,贫困户的日子过得越来越滋润。
多种扶贫模式巩固脱贫成果
“因地制宜兴产业,脱贫步伐才能更加坚实。”长丰县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说,长丰县围绕现代农业“310”工程,大力实施“红草莓”产业扶贫引领工程,实现“一亩大棚,脱贫一户”,通过务工及资金资产入股,发展草莓瓜菜、稻虾共养等特色产业,贫困户实现户均增收5000至30000元。该县还加大“四带一自”模式推进力度,建成特色种养业扶贫基地73个,45个重点贫困村产业扶贫全部达标。
与此同时,该县积极引导电商企业探索农村电商新模式,大力实施“电商+基地+合作社+农户”电商扶贫新模式,全县贫困村线上销售额1200万元,带动374户贫困户,人均增收3000元。此外,该县还实施旅游扶贫“八个一”工程,举办“虾趣节”“瓜瓜节”“农耕健身大赛”等扶贫活动,创新开设“格子铺”等,带动贫困户增收。
“下一步,长丰县将按照省、市要求,聚焦目标任务,紧盯短板不足,突出政策落实,夯实工作基础,巩固现有脱贫成果,确保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该县扶贫办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