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例

江西大余:贫困村民从吃“农家饭”到吃“旅游饭”

2019.09.27

江西大余县把现代农业和旅游结合起来,培育新型产业经营主体,在脱贫攻坚中立足自身特色资源优势,引导传统农业与高效观光农业互补发展,促进一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生产经营模式,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特色农业、休闲农业、创意农业、定制农业。

“六年前,我真没想到村庄会变得这么美,更没想到自己会当老板!”不久前,江西省大余县黄龙镇大龙山村贫困户小李,在自己开办的饭店招呼客人,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

多年前,背靠大余县丫山4A级风景区的大龙山村想吃口“旅游饭”,但一些村民只愿小打小闹,不敢将旅游规划为村庄主导产业,都怕担风险,受损失。为此,该县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上亿元改善公路通达条件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旅游景区可进入性,推进干线公路与重要景区连接,强化旅游客运、城市公交对旅游景区、景点的服务保障。

同时,该县把现代农业和旅游结合起来,培育新型产业经营主体,在脱贫攻坚中立足自身特色资源优势,引导传统农业与高效观光农业互补发展,促进一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生产经营模式,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特色农业、休闲农业、创意农业、定制农业。去年该县新增农业龙头企业3家,累计发展农民合作社205家,家庭农场220家。深挖农业的生态功能、景观功能、康养功能和文化功能,相继推出民宿体验游、农耕农事体验游、乡村舌尖美食等旅游产品,开发本地传统民俗的文化展演项目,打造了新城万亩蔬菜长廊、百里花卉苗木长廊等一批集生产、休闲、观光于一身的农业综合体,让游客乘兴而来,愉悦而归。

随着农家旅游的日渐火爆,提升讲解员、导游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显得迫在眉睫。为此,该县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实施培训计划,开展“一对一”授课,注重培养学员动手能力,采取传、帮、带等形式来完成实践操作。加强教学管理,确保培训不走过场,保证培训对象学有所获、学有所成。通过培训帮助贫困群众掌握就业技能,拓宽脱贫致富渠道,推动乡村旅游发展,让旅游从业人员有能够找到较好的就业岗位。

大余县先后被评为“中国最美乡村旅游目的地”“中国最美绿色生态旅游名县”。围绕休闲观光体验农业,大余县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越来越多的贫困户投入到农产品加工、流通和旅游、服务等行业,共享旅游发展的“红利”。目前,该县共打造旅游扶贫产业基地110个,新发展农家旅馆400余家,农家饭馆600余家,直接或间接带动贫困户8000余人增加收入。

  • 农业
  • 旅游
  • 大余县
  • 发展
不久前,江西省大余县黄龙镇大龙山村贫困户小李,在自己开办的饭店招呼客人,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 多年前,背靠大余县丫山4A级风景区的大龙山村想吃口“旅游饭”,但一些村民只愿小打小闹,不敢将旅游规划为村庄主导产业,都怕担风险,受损失。为此,该县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上亿元改善公路通达条件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旅游景区可进入性,推进干线公路与重要景区连接,强化旅游客运、城市公交对旅游景区、景点的服务保障。 同时,该县把现代农业和旅游结合起来,培育新型产业经营主体,在脱贫攻坚中立足自身特色资源优势,引导传统农业与高效观光农业互补发展,促进一三产业融合发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