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水江镇与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县交界处有座山叫杨岐山,山上百花争艳,景色迷人,但是近来很多游客不上山,却在山脚下的畔龙村打转转,一探究竟,原来这里的“花”开得更艳、更红。村支部书记何小明带领贫困村里的一种乡亲,正热火朝天地在脱贫攻坚战役中做出自己的新作为。
畔龙村地处袁州区西北部,与萍乡市上栗县东源乡交界,辖10个村民小组579户2291人,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2户103人。长期以来,因地处偏僻、人多地少、观念落后、经济薄弱,又加上早些年班子不团结,财务管理混乱,导致前任书记、主任都受到了法律的制裁,是一个没有哪个镇领导愿意挂的村,“十三五”又被评为省级贫困村,当时的畔龙村可以说“一穷二白”。2012年,时任村委会主任何小明同志接手主持村两委全面工作,如何发展村集体经济成为他“治理村务的头把火”。
一是从山上做文章。种植200多亩高产油茶,因地制宜,发挥了地方优势,帮助村民增加收入。二是给低产田注“内涵”。种植30亩葡萄、20多亩莲藕,葡萄架下笑声甜,水上荷花争斗艳,荷下鲤鱼跃龙门,莲子莲蓬都值钱。三是向荒坡和屋顶求能量。全村装有 125千瓦光伏发电。以上三项为村集体经济增收7万多元,实现了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的转折。四是肉牛养殖作支柱。从2017年起,该村依托当地地理优势和技术资源,创办了袁州区明军种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大力实施肉牛养殖产业。办社以来,先后带动了27户88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2018年合作社共养殖肉牛50头,产值达135万,贫困户人均增收达到了2000元,村集体经济增收超10万元。该村通过科学选准扶贫产业、发展有效产业模式、专业运营合作社,取得了贫困户户户增收,村集体经济收入持续增长的显著增效,走出了一条肉牛产业引领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俗话说:要想富的快,全靠支部带。脱贫攻坚到了最吃劲的时候,如何在脱贫攻坚行动中有新作为,至关重要的是靠产业支撑。畔龙村养牛颇有一套,先是支部帮助贫困户养牛,从资金、场地各方面给予扶持,让他们摸索规律,总结经验;接着村支部和贫困户合作养殖,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第三步成立合作社,扩大规模,聘请贫困户当技术员;第四步实现“1+6”模式,也就是全镇其他六个村加入合作社,养殖规模达到147头。其他6个村借“基”生蛋可以说是少走了很多弯路,节省了很多时间、资金和精力。为了更好地养殖肉牛,在牛舍装有多处摄像头,不管是村干部还是客商都可以在手机上看到每一头牛的进食、休息情况,及时了解它们的健康状况,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有人开玩笑说畔龙村何书记是在手机上养牛,其实一点也不夸张。正是因为畔龙可以采摘葡萄、观赏荷花,参观学习肉牛养殖技术,人气非常旺,每天人来人往,不亚于一个对外开放小景区。同时,该合作社被评为了袁州区就业扶贫示范基地,得到了上级多次表彰。(刘梦薇、黄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