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黄平县在脱贫攻坚战役中,通过产业扶贫、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扶持等系列措施,有效激发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实现了有能力的贫困户“扶起来”,扶不了的“带起来”,带不了的“保起来”,着力推进脱贫攻坚。
尽锐出战 让脱贫攻坚势头旺起来
“黄平县脱贫攻坚工作进入了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重点任务是打好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四场硬仗,全县上下联动,统筹各种资源抓攻坚,对未出列74个贫困村和未脱贫的8673户31242人及整县脱贫摘帽发起总攻。”该县分管扶贫工作负责同志说。
全县划分11个战区,由县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和县委常委亲自挂帅担任战区作战指挥长,并设立工作专班,抽调人员集中办公。同时,县、乡、村层层签订军令状,层层压实责任,构建了“党委主责、政府主抓、上下联动、全力推进”格局,全面吹响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冲锋号。
该县实行“下抓两级”工作机制,明确48名县领导分别联系11个乡镇252个村,实现领导干部联系乡镇、村全覆盖。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498人、攻坚队员648人、网格员2293人、帮扶干部3155人“四支队伍”进驻一线开展工作,并建立完善《黄平县脱贫攻坚包村干部管理办法》等系列管理措施。
产业扶贫 让贫困群众腰包鼓起来
“我们水淹塘村主要发展中药材太子参、红不软桃、葡萄等产业,其中太子参是传统产业,全村有400多户种植太子参2800亩,产值达2800万元,村民在农业产业上增加了收入。”一碗水乡水淹塘村原党支部书记黄安良介绍说。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在产业扶贫上,该县采取“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等模式,培育龙头企业18个,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738个,带动贫困户1.22万户4.68万人。发展种草养牛为“一县一业”,完成牧草种植3.1万亩,牛存栏量9.82万头;蔬菜种植18.5万亩,食用菌种植667.44亩(万棒),中药材15万亩,稻鱼种养7.17万亩;生猪存栏23.50万头,家禽出栏137.2万羽……
“青塘村农户将部分田土流转给我公司种草,有的农户自己种植牧草每亩有3000—4000元收入,到公司务工一个月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加上扶贫资金量化入股分红,每户算起来一年也有2-3万元的收入。”在该县谷陇镇青塘村金牛公司管理员袁开祥介绍种草养牛产业。
近年来,全县12万人轻人,注册成立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蔬菜种植、水产养殖之众的外出农民工如今涌现大批返乡创业带动发展产业,如谷陇镇大坪村杨忠明返乡创办制衣厂,带动120多名员工的就业规模,其中贫困人口70余人,月工资均在3000元左右。旧州镇大碾房村返乡回来的田仁福、黎加祥等一大批年等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掀开了该村发展产业脱贫致富新篇章。
政策扶贫 让贫困群众保障强起来
“在打好脱贫攻坚‘四场硬仗’的同时,我县还统筹民政、林业、生态移民、人力资源等有关部门资源,把各项政策保障落实到位,确保扶贫政策应享尽享,实现政策兜底保障。”县扶贫办主任唐成兴说。
落实教育政策,事关贫困家庭的未来。该县投入7541万元实施教育“薄改工程”项目49校67个单体,回收29所公建民营幼儿园,为4.51万名贫困学生减免各种费用和发放补助金3380.5万元。
为改善贫困群众生活,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安置了3534户15471人;完成危房改造1399户,并同步实施改圈、改厕、改厨“三改”工程。
落实健康扶贫医疗保障政策,2018年对10875户26965人发放低保金7561.55万元;贫困人口住院补偿60.2万人次20382.69万元。
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为407名贫困户解决护林就业,每季度发放劳务工资130余万元,完成退耕还林扶贫工程及人工造林4.57万亩。
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全县贫困劳动力全员培训6796人,协调推进就业扶贫工作,实现就业创业2.32万人。(通讯员 杨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