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例

海南东方:采取有效举措大力推进脱贫攻坚

2019.09.03

东方市迦南兰花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们正在花棚里培育兰花。该合作社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受益贫困户达787户3283人,实现就业增收双受益。 海南日报记者 陈元才 特约记者 彭珊珊 摄

东方乡村振兴工作队队员进村调查贫困学子家庭状况。海南日报记者 陈元才 摄

位于板桥镇的水果岛东方火龙果(板桥)基地,农户正在将火龙果打包。该基地通过“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助力周边村庄脱贫攻坚,帮助300多户、1300多人摘掉贫帽。海南日报记者 陈元才 摄

近年来,板桥镇结合当地发展需求和定位,充分利用花卉小镇建设的产业优势,重点培育高产出、高收益、低风险的花卉温室大棚等扶贫项目。 海南日报记者 陈元才 摄

东方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社参与脱贫攻坚,吸纳贫困户就业,让不少村民转变为新型职业农民。 海南日报记者 陈元才 特约记者 彭珊珊 摄

日前,在东方市天安乡长田村的扶贫产业花卉基地内,长田村党支部书记吉桂玲一边和村民们悉心查看基地内吉利红花的生长态势,一边向技术人员了解大棚内自动灌溉智能控制系统的运转情况。“作为扶贫干部,我们要负起责任,切实把各项工作做好,带领群众致富。”吉桂玲坚定地说。

无论是扶贫干部的作风建设,还是扶贫模式的不断创新,都是东方市扎实推进扶贫工作,促进乡村振兴发展的体现。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统一部署下,东方市高度重视扶贫工作,特别自去年以来,东方制定并出台系列文件,通过转变工作作风以及加强扶贫干部队伍建设等机制,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扶贫产业,不断创新扶贫模式,多措并举让农民腰包鼓起来,让农村经济富起来,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打造有战斗力的帮扶干部队伍

吃“百家饭”,串“百家门”,倾听百姓心声。在东方市大田镇乐妹村,经常会看到驻村第一书记王联春背着背包,挎着水壶,拿着扶贫手册,骑着摩托,奔波在村巷和田间小道上。因为经常和村民们“打成一片”,在村民们眼里,这位书记不仅是扶贫干部,更是乡亲们的“贴心人”。

“要想带着村民致富,首先要得到村民的认可,只有认可了,才能放心地跟着我们一起干。”王联春2015年7月被派驻到乐妹村任驻村第一书记,在第一书记的岗位上一干就是4年多。4年多来,王联春不辞辛苦,带领村民实现稳步增收,是东方市扶贫工作队伍的典型代表。

今年以来,东方市早动员早部署,相继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巩固脱贫成果实现稳定脱贫工作的通知》《2019年对照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反馈问题自查发现问题整改实施方案》《2019年产业扶贫专项奖励实施方案》等文件。

扎实推进扶贫工作,干部是关键。该市最大限度地克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层层传导工作压力、层层压实工作责任,同时减少不必要的督导考核问责,减轻基层干部群众的负担和反感,以行之有效的措施推动脱贫攻坚工作提质增效,统筹工作力量,充分发挥好乡村振兴、脱贫攻坚驻村工作队的力量。

东方市委负责人表示,扶贫工作人员要不断强化专业能力,切实扛起肩上的政治责任,不断把站位向高处提领、把行动向实处推进,进一步深化对打赢脱贫攻坚战重大意义的认识,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为助力海南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加快建设东方宜居宜游宜业热带滨海花园城市扛起责任担当。

以产业扶贫激活“造血”功能

“今年的果子长势不错,价格也好,农户们尝到了‘甜头’,干劲都非常足。”近日,东方市江边乡江边营村党支部书记符联排介绍,今年村里的莲雾收成很好,并采取“以线上销售为主、线下销售为辅”的模式,通过微信等电商平台,拓宽了莲雾的销售渠道,不仅让扶贫产品卖得出、销得畅,而且价格好,真正增加收入,村民们的腰包鼓了起来,干劲越来越足。

实施产业扶贫,找准产业是关键。江边乡立足山区实际,在政府的引导下,引入有经验和实力的企业,采取“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经营模式,发展莲雾、百香果等特色产业,并积极引导贫困户参与,收取了较好成效。

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推进,东方市委、市政府坚持把“确保贫困群众有持续稳定的收入”作为精准扶贫发力点,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关键举措,利用各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扶贫产业。同时,东方市各级帮扶部门实时跟进每个扶贫产业的进展情况,强化产业帮扶项目监管,让扶贫产业真正惠及贫困群众。

不仅如此,东方市还坚持因村因户施策,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带动、致富能人带动“三带动”模式,形成政府扶持、企业带动、农户参与的产业扶贫新格局,实现组织化产业帮扶全覆盖,不断提升脱贫攻坚精准度。

东方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东方市将继续坚持把“输血扶贫”转化为“造血扶贫”,将扶贫产业作为精准扶贫的发力点,创新帮扶模式,着重发展火龙果、百香果、花卉、黑山羊等31种扶贫产业,为实现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夯实基础,提供保障。

全面夯实乡村发展基础

“在家门口就业,既放心,又踏实。”东方市大田镇月大村的贫困户吴桂香是家中主要的劳动力,过去,她既要外出打工又要兼顾家里的病人,生活过得十分艰辛。如今,在政府的支持下,一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落户月大村,吴桂香则在劳务输出队的牵线搭桥下,顺利进入产业园务工,不仅能增加收入,还能照顾家人。

月大村是一个革命老区村庄。原本这里交通不便、产业较为单一,许多村里人都选择外出打工,村里的劳动力也越来越少。如今,像吴桂香一样因为新的就业机会而留在家乡的人越来越多,原本村里产业单一、劳动力稀少的困境也逐渐得到了改善。

在东方各乡镇,成立产业协会、组建劳务输出队、整合产业资源、签订用工协议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的做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当地人返乡就业。

近年来,东方不断创新举措,把劳务输出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探索出“党建+劳务输出队”“党建+企业+劳务输出队”“党支部+产业协会+贫困户”等扶贫新路子,让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去向、能胜任、干得好、留得住”,为活跃农村经济给出了破题之道,也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注入强劲动力。

不仅如此,东方市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打通脱贫“致富路”。其中,重点加快“五网”基础设施建设,坚持把“五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提升乡村振兴水平的“硬件”,着力补齐短板,重点抓好道路硬化、水利、电网、产业配套等项目建设,全面加快脱贫攻坚步伐。据统计,今年东方市共投入4927.98万元,实施扶贫基础设施项目36个。努力确保实现贫困村庄通水、通电全覆盖,村主干道、环村路全部硬化。

此外,东方市还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实施乡镇污水处理一体化和城乡环卫一体化项目建设,引入社会投资和专业保洁公司将环卫保洁覆盖全市所有自然村,着力转变村容村貌,进一步提升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海报集团全媒体中心记者 容朝虹)

  • 扶贫
  • 产业
  • 脱贫
  • 东方市
东方市迦南兰花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们正在花棚里培育兰花。该合作社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受益贫困户达787户3283人,实现就业增收双受益。 海南日报记者 陈元才 特约记者 彭珊珊 摄 东方乡村振兴工作队队员进村调查贫困学子家庭状况。海南日报记者 陈元才 摄 位于板桥镇的水果岛东方火龙果(板桥)基地,农户正在将火龙果打包。该基地通过“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助力周边村庄脱贫攻坚,帮助300多户、1300多人摘掉贫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