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例

贵州贵阳:易地扶贫搬迁——帮扶对子全覆盖 后续扶持见成效

2019.08.15

开阳县城关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十三五”期间,贵阳市规划建设9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计划搬迁12090人,6月27日已全部完成搬迁入住。为让搬迁群众快速适应新生活、融入新环境,贵阳市各级党组织用心扛起肩头责任,市委主要领导带头调研,研究加强和改善党对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工作的全面领导,大力开展“共筑行动”,做到党员干部与搬迁群众帮扶全覆盖,全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

修文县龙城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建立党建引领帮扶制度,搬迁群众困难有回音。建立“市领导包县、县领导包安置点、科级领导包楼栋单元、结对党员包户”的工作机制,由市“四大班子”相关分管领导联系6个区(市、县),负责督促指导“共筑行动”各项工作。相关区(市、县)明确由县级领导负总责,成立由科级干部任书记的临时党支部,及时研究解决搬迁群众的困难和问题。全市5435名党员已全部走访帮扶3004户搬迁农户,清镇市还联系102家企业包保就业。

找准党建引领帮扶载体,搬迁群众融入有成效。一是大力开展感恩教育。将感恩教育作为干群结对帮扶的首要内容,开展感恩教育和安全教育70场次,参与群众6200余人,凝聚了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正能量,激发了群众自力更生创造美好生活的决心和信心。开展市民意识教育14次等。二是用心做好市民意识培养。3700余名党员带领4000余名群众乘公交车、进银行、逛菜场、到医院、去学校,帮助搬迁群众快速融入新环境。等等。三是共筑社会帮扶的合力。通过报刊、网络等媒体发出结对帮扶倡议书,共募款976.5万元,为搬迁群众购置部分生活用品。各地组织文艺演出35场,参与群众5800余人,丰富了搬迁群众的文化生活。

修文县搬迁群众一家亲·长桌宴活动

抓牢党建引领帮扶关键,搬迁群众就业有门路。共组织就业培训39期,培训搬迁劳动力1865人次。组织招聘会39场次,签订用工合同意向1100余人。引进扶贫车间4个,可安排群众灵活就地就业450余人,解决有就业意愿和劳动能力的留守妇女、“4050”人群的就业问题。截至目前,2018年搬迁入住群众中有劳动能力的共478户1072人,落实就业478户1023人,户均就业两人以上。

花溪区组织群众入住

新建卫生服务中心1所、县医院派出门诊1个、卫生室5个,每个卫生室或卫生院都有至少1名持有医生证书和1名持有执业护士证的人员,让搬迁群众小病不出安置小区。

依托安置点便民服务中心,完善社区“一站式”服务,卫生计生、公安户籍、民政低保、人资社保等相关部门配齐相应办公设施并派驻人员开展服务,以“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一次性办结”的方式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综合服务,不断提高社区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 搬迁
  • 群众
  • 帮扶
开阳县城关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十三五”期间,贵阳市规划建设9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计划搬迁12090人,6月27日已全部完成搬迁入住。为让搬迁群众快速适应新生活、融入新环境,贵阳市各级党组织用心扛起肩头责任,市委主要领导带头调研,研究加强和改善党对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工作的全面领导,大力开展“共筑行动”,做到党员干部与搬迁群众帮扶全覆盖,全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