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甘肃省兰州市西果园镇柴家河村的“爽口源”百合加工车间里,女工魏秀英正忙着进行百合的分拣、包装。“以前在外地打工干啥都不方便。现在,我在家门口上班,既不耽误我照顾老人和孩子,又能赚钱补贴家用,真是太好了。”魏秀英说,加工好一件产品可以赚5毛钱,这里的熟练工人每天都可以加工400到500个,一天就可以拿到200多元工资。
近年来,兰州市通过“五个注重”,即注重促进劳务输转、注重发展壮大劳务经纪人队伍、注重推进扶贫车间建设、注重加强东西部扶贫劳务协作、注重精准实施职业技能培训,深入推进就业扶贫,取得了良好成效。
精准培训推进转移就业
近年来,兰州市实施“项目吸纳一批、园区就业一批、产业带动一批”的就地转移就业工程,以行业、产业园区或集中务工地区为基础,巩固培育“百千万”就地转移劳务基地,建设劳务输转平台。兰州市依托现有的79个百人劳务基地、18个千人劳务基地、2个万人基地和一批返乡农民工创业示范基地,针对市内重大项目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优势产业等相关领域的用工需求,积极引导城乡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为了让贫困人员顺利实现转移就业,兰州市加大技能培训力度,由各区县结合地域经济发展特色、培训人员意愿和市场需求,向培训机构提供培训工种“菜单”,由参训人员按意愿“点菜”参加培训,并将“端菜上门服务”和训后就业跟踪服务相结合。贫困区县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特点,对旅游景区农家乐从业人员开展地方菜、家乡菜、家常菜的系统培训;针对重大项目建设用工需求,开展保安、电工、焊工、挖掘机和装载机培训;对失业妇女,开展月嫂、手工艺品编织培训,基本实现了有培训需求的劳动力培训全覆盖。
为增加培训供给,兰州市按照“条件公开、自愿申请、择优认定、社会公示”的原则,通过政府购买职业技能培训成果的方式,确定了一批职业技能培训定点机构。目前,全市共有培训机构60个,涉及专业工种60余个,在职教职员工388人,年均培训1.5万人以上。
扶贫车间促进就近就业
汤胜成是黄峪镇赵李家洼村扶贫车间的负责人。过去十余年,他将在外打工的收入投入到鹧鸪养殖上。数次失败、家人朋友的不解,都没能磨灭他的信心。经过不断尝试,他终于攻克鹧鸪养殖的技术难题,并在2015年联合10户村民注册成立了兰州鑫日盛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
“由于村里很多贫困人员年龄偏大、缺乏技能,或是因需要照顾老人,难以进城务工,我就把养殖点改造成扶贫车间,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汤胜成介绍,截至目前,车间带动周边劳动力就业5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34人。
近年来,兰州市结合当地资源条件和产业发展实际,以鼓励引导龙头企业创建、围绕“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建设、招商引资和鼓励能人兴建等方式,建设厂房式、“合作社+农户”式、“互联网+”式、居家式等多种类型的扶贫车间,吸纳劳动力就近就业。截至目前,全市共认定扶贫车间77家,共吸纳劳动力424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1192人,人均月收入在2000元以上。
劳务协作吸纳带动就业
宋青林是甘肃起航人力资源服务公司总经理。今年初,他带领公司工作人员,在兰州市各县区劳务办的配合下全面摸清农村劳动力的“家底”。“公司还为农村劳动力量身定制政策咨询、技能培训、权益维护等服务。”宋青林说,今年,在他的带动下,近2000名兰州市劳动力走上了就业岗位。
近年来,兰州市坚持“培育一批、扶持一批、吸收一批”原则,将培养壮大劳务经纪人作为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抓手,通过发挥能人带动效应,以劳务能人为纽带,扶持壮大劳务经纪人队伍,有组织地输转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到各地采沙场、采石场、返乡创业示范基地、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社、扶贫车间和社区工厂就业。目前,全市有劳务中介机构23家,年输转千人以上劳务经纪人14人,每年带动16000多名劳动力就业。
与此同时,借助与天津市开展东西部扶贫劳务协作的机遇,兰州市与天津市签订《劳务输转合作协议》和《劳务培训合作框架协议》,积极实施技能培训协作。兰州市的永登县、榆中县、皋兰县与天津市宝坻区、宁河区、东丽区定期组织对接交流活动,加强劳务协作对接。在开展劳务输转协作期间,兰州市还与天津市举办用工洽谈会,由天津市筛选经营效益好、薪资待遇较高、有吸引力的用工单位来兰州开展招聘,帮助有输转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赵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