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态鲜活的龙凤花烛、栩栩如生的3D立体糖画、香喷喷的重庆小面……5月28日-29日,在“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大赛激战正酣之时,65项“巴渝工匠”绝技绝活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S2馆集中展示,给观众带来了视觉和味觉上的盛宴。
打造一场盛宴——好玩好看好吃
五颜六色的橡皮泥穿梭在指间,不出一分钟,一个栩栩如生的泥塑小人儿就展现在观众面前。向观众展示泥塑技巧的大师,正是刘氏泥塑第三代传承人刘强。
“我非常重视‘巴渝工匠’绝技绝活展,好几个星期前就开始选择展品,为活动做准备。”刘强说。
现场观众越来越多,不少人开始围坐在小桌前亲自体验。这其中不乏刘强的“铁杆粉丝”,重庆某中学的美术老师冯从容便是其中一位。
“刘老师的作品诠释生活百态,很有生活气息,同时也为我提供了很好的教学素材。”冯从容向记者展示了她最喜欢的作品。“这一组名为‘山城棒棒军’的泥塑作品包含了巴渝元素,是以作者自身的形象为蓝本,反映每个工种的不同形态,很有特色。”
活动期间,不少参展的绝技都将制作工序搬到了现场。万州谭木匠更是将自己制作木梳的十二道工序全部搬到了展区之中,吸引了国内外观众的围观。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波兰队代表团领队亲自尝试制作木梳,充满乐趣。
不仅好玩,并且好看。活动现场,一场别开生面的传统服饰T台秀尤其吸睛,主角之一就是荣昌夏布。
据夏布织造技艺传承人李俭康介绍,荣昌夏布因其轻柔胜丝、避暑爽身,为暑天衣料佳品而得名,最早可追溯到汉代,可谓是“纺织活化石”。
除了荣昌夏布,巫溪宁河绣、铜梁龙彩扎、黄杨木雕、龙凤花烛……这些作品不仅充满传统美感和巴渝元素,更融入当代审美意趣,让参赛人员和观众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多样性。
“这个展会让我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多元化。虽然是第一次来中国,但是我没有丝毫的陌生感。”阿富汗代表团领队Amiry告诉记者。
不仅好看,还好吃。在“渝派疯狂掌门人”展区,重庆小面泰斗人物——董渝生现场传艺,向观众讲授小面核心配方和制作流程。现场观众免费品尝后连声赞叹:“味道不错,这次展会来对了!”
传承一种精神——既要手艺又要“守艺”
在活动现场,匠人们说的最多的,便是“传承”二字。
在竹子、木板、葫芦等物体上用高温铁笔画画,作品不仅色彩持久,而且风格独特,便于收藏。在烙画展区,重庆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烙画专业委员会理事刘光红一讲起工艺技巧,便滔滔不绝。
尽管容易上手,但是精通却不容易。“学习烙画周期很长,很多年轻人坚持不下来,就半途而废了,技艺传承成了难题。”刘光红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吸引更多年轻人从事这些技艺?
“夏布制作技艺繁琐,学习需耗时三四年,年轻人都不愿意学。”据李俭康介绍,他所在的荣昌区盘龙镇,目前仅有两万人会织造夏布。
为让夏布技艺传承下去,荣昌夏布制作技艺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开始使用荣昌夏布制作工艺品。
“除了注入现代元素满足市场需要外,政府加大对传统技艺的扶持也非常必要,尤其是可以考虑加大对传统技艺培训机构和学生的补贴力度,为传统技艺传承提供更多保障。”李俭康建议道。(黄晓云)
▲在“巴渝工匠”绝技绝活技能展示活动中,小学生在专业老师指导下专心剪纸。(黄晓云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