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市深入实施“1348”工程,帮助大量贫困农村劳动力在本市实现转移就业,为脱贫致富树立了信心。
一、建立一个基地,彰显重点企业的典型示范效应。蓝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用工量近4万人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是浏阳市承接产业转移引进的重点项目。蓝思科技在这里建立了首家湘赣边就业扶贫基地,充分发挥用工量大的优势,优先招用贫困劳动力就业。两年来,该企业共招用2600名贫困劳动力,其中本地贫困劳动力820多人。这一做法也激发了其他企业参与就业扶贫的积极性和责任感,盐津铺子、湖南一朵等企业纷纷加入到就业扶贫基地的创建中。
二、 搭建三个平台,突出公共就业的精准服务职能。一是搭建“点对点”信息对接平台。每周更新企业空岗信息,除通过微信、网络、村级电子屏等方式进行公布外,根据贫困劳动力的就业需求,通过联户干部及时将岗位信息送到贫困劳动力手中。二是搭建“全域化”就业服务平台。在人力资源市场设立湘赣边就业扶贫服务中心,32个乡镇(街道)均设置就业扶贫窗口,为贫困劳动力提供职业指导和求职咨询。三是搭建“多形式”供需对接平台。针对贫困劳动力文化程度不高、职业技能较低、年龄偏大、需照顾家庭等特点,结合“春风行动”和服务重点企业用工,在乡镇、村举办就业扶贫专场招聘,组织有适合岗位的企业参加,将就业岗位送到贫困劳动力家门口。
三、依托四大园区,发挥园区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经开区、高新区、两型产业园、文化产业园四大园区已成为浏阳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浏阳市依托四个园区,分区集中组织贫困劳动力到各个园区开展供需对接,打通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为贫困劳动力提供了“量贩式”岗位选择机会,形成带动贫困劳动力就业的辐射中心。目前,四个园区共吸纳1365名本地贫困劳动力就业。
四、 紧扣八大产业,释放优势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浏阳市分不同区域打造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机械制造、健康食品、鞭炮烟花、生态旅游、现代服务、文化创意等八大产业集群,产业发展给贫困劳动力创造了大量家门口的就业机会。该市各级就业服务部门按照就业半径不超过15公里的原则,定期组织当地企业和贫困劳动力集中开展劳资对接,贫困劳动力的“就业超市”已基本成型。同时,该市积极对贫困劳动力开展职业指导,引导他们优先选择本地企业,工作家庭两不误,提高了就业稳定性。目前,浏阳市共有近7000名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距离不超过15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