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石泉县从政策完善、方法创新、特色培育上积极探索、主动作为,探索建立“六个融合”模式,着力提升精准就业扶贫水平。
一、 就业扶贫与公益性岗位政策相融合。该县在每个贫困村特设2-3名就业扶贫公益性岗位,专门安置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三无”贫困劳动力,主要从事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管护、治安联防协管、乡村道路维护、林木绿化保洁、农村互助幸福院管理及村级就业社保协管等工作。全年安置102名“三无”人员就业。
二、 就业扶贫与创业孵化相融合。在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园区实行“基地+创业户+就业”模式,扩大基地和园区吸纳就业能力。目前,全县建设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农民工返乡创业孵化基地10个,吸纳入驻创业实体350余家,带动贫困劳动力等人员就业2000余人。
三、 就业扶贫与文化旅游发展相融合。用足用活创业政策与资金,大力扶持鬼谷庄文化众创、中坝作坊小镇、根艺奇石、喜河雁山、饶峰子午驿站、池河万亩桑海等文化旅游创业实体,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内涵,大打“鬼谷子故里”、“鎏金铜蚕”、“秦巴水乡、石泉十美”等文化旅游品牌,拓展“体验式”旅游项目,提升旅游附加值,着力打造“文化旅游+就业”模式,提供就业岗位2000个。
四、 就业扶贫与现代农业发展相融合。积极扶持饶峰子午驿站、六台山实业、珍佰农农业、嘉盛实业等现代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大力培养职业农民,着力打造“公司(合作社)+农户”就业模式,带动就地转移就业,解决劳动年龄以外的贫困人口就业难题。
五、 就业扶贫与电子商务发展相融合。积极打造“互联网+农产品”创业模式,增强富硒农产品附加值,切实解决贫困家庭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入驻大学生孵化基地的天众源生态科技公司把熨斗白菜、云雾山高山萝卜等农产品搭载互联网直通车,成功入驻天猫、京东等知名电商平台。
六、 就业扶贫与服务质量提升相融合。该县在政府、部门网站、公众微信平台、电台电视台和户外电子显示屏及时发布就业信息,每半月制作《招工信息》下发镇村和企业,着力打造“用工需求+求职意愿+信息发布”的公共就业服务模式,提升就业服务针对性和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