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阿合奇县是典型的种地没有土、放牧没有草、工业没有厂、财政没有来源的国家级贫困县。全县共23个村,其中有10个深度贫困村、372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占全县总户数的30.98%。
近年来,一批批来自自治区和县直机关单位的驻村工作队队员,用双脚丈量蜿蜒山路,深入村组、走进农家,带给农牧民群众脱贫的信心和技术,让农牧民群众吃上“生态饭”。
村里来了“土”专家
要想脱贫致富,关键是解开思想疙瘩。苏木塔什乡阿合塔拉村“访惠聚”驻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雷永刚挨家挨户走访摸清致贫原因,为农牧民算经济账。“大家要种经济作物啊,比如大蒜按照亩产800公斤来算,当前市场价8元/公斤,每亩能卖6400元,除去化肥、种子,净收入能达5000元以上,比起种植其他农作物收入翻几番。选种子、薄膜,施肥料到抽蒜薹、拔大蒜、联系商家采购,我们工作队提供‘一条龙’服务。”
“在山头上放羊我们是一把好手,但种庄稼我们不懂啊。”贫困户白先巴依·库努西说,“以前家里一直养羊,地里都是草。现在工作队给我们搞农业培训,今年我种了8亩大蒜,还养着羊,能挣个5、6万呢。”
该县按照人财物向基层倾斜的原则,选派31支驻村工作队、192名工作队队员下沉到乡村一线,在维护稳定和脱贫攻坚中为广大农牧民群众提供就业、医疗、教育等服务,促使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投入125万余元发展庭院经济、助力春耕夏收和创业等;采取农技人员组团下村、进农家到地头,组织农牧民开展养殖、种植等培训73场,共计5700余人次。持续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全县各级干部职工与农牧民群众结亲全覆盖,同农牧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给结亲对象出点子、找出路,使困难农牧民群众脱真贫真脱贫。截至目前,为农牧民群众办实事好事、解决实际困难500余件。
牧家乐多起来
看着绵延的大山,阿合奇镇佳朗奇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肉孜阿力·阿赛克不禁发问,“我们在山里能吃什么?”阿合奇县素有“中国玛纳斯之乡”“中国猎鹰之乡”“中国库姆孜之乡”和“中国刺绣之乡”的美誉,佳朗奇村就搞旅游观光!
科克乔库尔文化村由江苏无锡市于2014年6月援助建设,总投资5600万元,规划面积2000亩,被国家民委命名为第二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成为当年克州唯一一个入选的特色村。
“来来,大家尝尝,这是我们自己家养的羊娃子和酿的马奶子,品质纯正、口感极佳。”木汗·喀斯马力接待游客时,不忘介绍着自己家的美食。
34岁的木汗·喀斯马力是非遗小镇的贫困户,以前一直以放牧为生,家里有2个孩子,木汗唯一心愿,就是希望能尽早改善一家人的生活。
今年,他的愿望实现了。在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木汗在自家开起牧家乐,收入一下子就提高了:“工作队来了,村里大变样,建了玛纳斯之家、刺绣之家、猎鹰之家,我们家也吃上了‘生态饭’。”
近年来,该县实行“一村一策”推动农牧民群众退牧还草、退耕还林,改变了生产结构。佳朗奇村打造库姆孜、刺绣、猎鹰赛马、养殖、特色餐饮、特色林果业6类合作社,使农牧民在家门口致富。库兰萨日克乡别迭里村建立“公司+贫困户+集体”的生产模式,沙棘种植、采摘劳务就能为全村农牧民带来100万元以上的经济收入,每户贫困户每年增收2500元以上。
变“输血”为“造血”
“加强村级班子建设,是深入推进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任务落实的基础保障。”县委组织部长李婷婷说,“驻村工作队不仅要自己干,还要带着村两委班子一起干,教村后备干部怎么干,着力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村干部队伍。”
“我学的是畜牧专业,现在在村里实习,帮着工作队和村干部给村里的牲畜做防疫,给牧民讲科学的养殖方法。”朱马巴依·托尔肯巴依家原来是贫困户,是党和国家给了他学习的机会,现在学了专业知识就想着为家乡贡献一份力量。
该县注重在维稳工作、脱贫攻坚、群众工作中发现好苗子,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帮带培养,指定包村领导、第一书记、村党组织书记和“访惠聚”驻村工作队队员等对村后备干部进行一对一帮带,面对面、手把手地传授工作经验和工作方法。今年以来,识别村级年轻储备干部95名,其中,35名担任村两委正职助理,12名进入村两委班子。同时,积极培养新招录大学生,让他们参加村级日常事务管理,培养锻炼独当一面的工作能力。目前,先后招录2批106名大学生充实到村干部队伍,其中33名进入村两委班子,切实优化村干部队伍结构。
着力整治软弱涣散村,对不胜任村干部职务的坚决调整;对能力弱的,依托县党校、村级活动室开展包含政治理论、政策法规、脱贫攻坚、群众工作法等五个方面知识进行系统全面培训,着力提升村干部能力素质。截至目前,已对全县275名村干部进行全覆盖培训,调整不胜任和不适应村干部15名,把有知识有能力的青年和村民代表选进村两委班子,为村两委输入新鲜血液。(刘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