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2018年全国脱贫攻坚奖表彰大会暨首场脱贫攻坚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北京召开,公布了今年全国脱贫攻坚奖获奖名单,安徽省有三人入选,其中,选派驻阜阳市颍泉区王寨村的扶贫工作队副队长徐冬梅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贡献奖。
多次申请终如愿
2017年4月24日,省委组织部下发选派扶贫工作队的通知,其中,安徽行政学院需要派脱贫帮扶工作队前往颍泉区伍明镇王寨村。
在通知下发的第一时间,安徽行政学院副教授、副处长徐冬梅就主动找到了党委办公室和相关领导申请驻村扶贫。“我是一名农业领域研究者,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想深入农村,沉下心为贫困群众做一些实事。”徐冬梅说,在这之前,她曾几次主动申请要到农村从事扶贫工作,但都因种种原因没能成功。这一次,她的信念十分坚定……
之后,徐冬梅终于站在了出征的队伍里,正式成为安徽行政学院派驻王寨村脱贫帮扶工作队的队员。
刚进入王寨村时,徐冬梅就被眼前的场景吓了一跳。“村子的情况比我想象中还要差,这里给我的第一感觉可以概括为灰色和黑色。”徐冬梅说,灰色是村里天空灰蒙蒙的,道路尘土飞扬,群众的精神面貌也很灰暗;黑色一方面是因为环境脏乱差,污染严重,另一方面是村里没有路灯,每到夜间漆黑一片。
除了破败的村落,王寨村没有通自来水,日常用电也十分不稳定。这些让徐冬梅很受触动,她决定要为改变这里的面貌而努力。
扎根农村,村子迎来大变化
为了尽快摸清村情,找出贫困原因,尽快转变贫困户严重的等靠要思想,徐冬梅和工作队的年轻男同事们一道早出晚归,开始了对这样一个拥有着22个自然村、1506户、6928人的大村“5+2”“白加黑”式的摸排工作,足迹覆盖了全村7000亩土地。
从2017年4月起,仅仅过了半年多,村里就发生了变化,实施了自来水工程、环境治理、疏通河渠、村民体检、贫困儿童救助、贫困家庭对口帮扶等扶贫工程。安徽行政学院拿出近200万元支援王寨村,建设了光伏发电站、党员活动室、村民服务大厅、电子商务扶贫驿站、村民文化健身广场等。
贫困村的可持续发展和贫困户收入的可持续增长是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徐冬梅和扶贫工作队队员出思路、跑项目、拉赞助、筹资金,通过土地流转、调整产品品种等措施,把产业扶贫与对村民的扶智、扶志结合在一起,因地制宜地开展综合扶贫工作。
通过不畏艰辛的脱贫攻坚战,徐冬梅和扶贫工作队把这个贫困村已经从“输血模式”发展逐步向“造血模式”发展过渡,行政学院驻村工作队被颍泉区授予“先进扶贫驻村工作队”荣誉称号。
如今,王寨村在徐冬梅的心中已经变成了白色和亮色。村里有着淡白色的水泥路、白色的新房子;除此之外,村里夜晚亮了,文化广场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村民的心里也亮堂起来,对未来更有盼头了。
突发疾病,仍不忘扶贫工作
王寨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但不知疲倦的徐冬梅却病倒了。
去年10月份,徐冬梅突然开始发烧咳嗽,还有其他病症,但徐冬梅没有告诉任何人,依然坚守扶贫一线。
12月底,徐冬梅在回到合肥接受了省委组织部为扶贫干部安排的体检后,没等结果出来就回到了王寨村。过了两天,医生紧急打电话给徐冬梅要求立即住院,确诊徐冬梅处于“小细胞肺癌”中期。
没有选择,没有办法,徐冬梅被同事带回了合肥,于元旦期间做了手术。
术后,躺在病床上醒过来的徐冬梅,说的第一句话是:“我没事,住院歇几天就可以回村里了。”
春节刚过,在结束了四次化疗后,徐冬梅软磨硬泡取得了家人的支持,带着抗癌药又义无反顾地回到了王寨村。然而,再坚强的她也没能抗住病魔的折磨,两天后不得不遗憾地离开了王寨,离开了她最牵挂的贫困群众,再次躺在了医院的手术床上,徐冬梅的甲状腺结节也升级为甲状腺癌。
身体原因,徐冬梅无法再返回王寨村从事扶贫工作,但她仍时刻不忘村子里的大小事儿。在徐冬梅心中,仍然有一个遗憾。“我想打造一个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集初加工、深加工、精加工为一体的产业链。”她说,但这需要时间去落实,包括引导农业转型升级、引进工业等。“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我还想回去,继续完成这个心愿……”(汪乐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