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风采

“学霸” 干部的精准扶贫路——记秭归县庙垭村驻村扶贫干部马骞

2018.10.25

图为马骞 (右一) 在贫困人员家中了解情况。(赵婷婷 文并摄)

马骞2014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中国古代文学本硕连读专业,是个当之无愧的学霸。毕业前,他本已找到重庆一家大型保险公司总经理秘书的高薪工作。 离校前一次偶然的机会, 他和同学通过湖北省宜昌市委组织部研究生科级干部招考来到了宜昌市人社局, 后又成为了驻秭归县庙垭村的一名扶贫干部,而且一干就是三年。

朋友圈里的 “暴走小哥”

驻村三年, 马骞干的最多的事情是下队走访。 为了了解最真实的情况, 他经常一走就是一天, 多次深入到村干部多年未曾到达的地区。他平均每天步行10多公里,经常以三四万步占据微信运动封面, 被大伙儿戏称为 “暴走小哥”。

2017年3月的一天, 为了解全村最偏远的贫困人员周功林家庭情况, 马骞和同事早上八点从村委会出发。 为了节省时间, 他们走的是鲜有人行走的放羊小路, 平均坡度六七十度, 沿途杂草丛生, 只能隐隐约约看到道路延伸的方向。 在即将翻越山顶的地方, 道路由悬崖开凿而成, 旁边就是百米绝壁, 行走时几乎手脚并用, 如履薄冰。 他们一边行走, 一边拿着木棍扫除沿途的蜘蛛网, 徒步四小时才来到周功林家中。

通过交谈, 他了解到周家女儿有严重的心脏病, 治病给周家带来沉重经济负担。 除了帮周功林讲解大病救助和医疗报销基本政策, 马骞还结合他家现状提出了务工和蔬菜种植的产业发展建议。 周功林愁云满布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微笑:“我住村里几十年,这是第一次有干部到我家来。” 回到村委会已是傍晚, 但想到周功林脸上的微笑, 马骞觉得这就是他们一天工作的意义。

2017年7月28日清晨,马骞在搬报纸时不慎摔倒, 左脚瞬间隆起一个小包。 村医用钢针在脚背上扎了九个深孔, 拔罐放出半罐淤血。第二天回到市区, 他的小腿肿了一大圈, 去医院检查: 脚掌骨裂、 部分感染。 医生建议静养两周, 定期复查。 九天后, 为不耽误工作, 他又拖着打石膏的腿搭车进村, 回到原来的岗位上。

“越俎代庖” 的政策宣讲员

2017年春节后的一天, 马骞去给贫困人员屈万元家送棉被, 由于临近午饭时间,便留在屈家吃午饭。饭桌上, 在屈家帮忙的邻村贫困人员向祚奎向他请教起了扶贫政策。原来向祚奎和年过七旬的母亲独自住附近的山顶上, 房前屋后常年野猪横行, 农作物几乎颗粒无收, 家庭经济来源主要靠他在附近打零工。由于居住环境恶劣, 他找过几次对象均以遗憾收场。

马骞劝他向村委会申请易地扶贫搬迁。 刚开始, 向祚奎对易地扶贫搬迁非常排斥, 只言片语中透露出根深蒂固的安土重迁思想。 他又耐心地给向祚奎讲解易地扶贫搬迁的具体政策, 认真分析搬迁前后的各种利弊。2018年, 向祚奎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举家搬到山下, 便利的交通让他对政策由衷的满意。

这件事对马骞感触很深: “这是三年来我干过的最 “越俎代庖”而又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 作为一名扶贫干部, 有时不要以旁观者身份机械地宣传政策, 而要善于交心换心,站在贫困户的立场权衡利弊,从思想上打开他们的心结, 真心用政策为民谋利。”

坚守三年的 “脱贫守望者”

三年来, 庙垭村变了。 全村新建水池30余口、 变电站10余处、垃圾处理池6个、 太阳能路灯12架, 硬化到组到户公路20多公里,海拔600米以下光纤全覆盖, 易地扶贫搬迁144户, 危房改造300余户,投资500余万元改造基本农田、茶叶基地、 药材基地和柑橘园, 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村民士气也高涨了, 清晨傍晚总能在村委会广场上看见他们开心地跳起广场舞。

马骞也变了。 他的普通话里夹着浓浓的秭归乡音, 皮肤也晒得黝黑, 看起来跟土生土长的村干部们没有什么两样, 再也不是刚来时白白净净的书生形象了。

和他一起的驻村干部换了一茬又一茬, 只有他, 还坚守在村里。单位领导多次考虑换他回来, 他总说: “我对村里的情况比较熟悉,驻村工作是我人生难得的一次经历,我想亲眼见证庙垭脱贫的一天。”

  • 扶贫
  • 马骞
  • 干部
在贫困人员家中了解情况。(赵婷婷 文并摄) 马骞2014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中国古代文学本硕连读专业,是个当之无愧的学霸。毕业前,他本已找到重庆一家大型保险公司总经理秘书的高薪工作。 离校前一次偶然的机会, 他和同学通过湖北省宜昌市委组织部研究生科级干部招考来到了宜昌市人社局, 后又成为了驻秭归县庙垭村的一名扶贫干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