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安市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中残疾人达2650人,患长期慢性病、大病群体2.23万人,做好这部分群体就业帮扶,事关整个就业扶贫工作的成败。按照“有劳动力贫困家庭至少一人就业”目标,广安坚持全域统筹、因地制宜、分层帮扶思路,对建档立卡贫困残疾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实行“三建一扶”帮扶机制,确保就业扶贫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取得较好成效。
一是定向建基地,促进转移就业。针对部分有转移就业能力和意愿的残疾、患慢性病类贫困劳动力,在前期采集掌握其劳动能力状况基础上,积极开展本地企业岗位需求对接,充分挖掘辖区内企业劳动强度适中、入职门槛较低、适合残疾人的就业岗位,建立就业扶贫基地,实现定向推荐、高效就业。截止目前,全市已建成各类就业扶贫基地15个,吸纳贫困残疾劳动力就业109人,仅华蓥市瑞祥塑料制品有限公司一家基地就吸纳贫困劳动力43人,其中残疾贫困劳动力26人,该企业同时入选全国首批就业扶贫基地,发挥了良好的就业扶贫示范带动效应。
二是村镇建车间,实现就近就业。针对有劳动能力但因残疾程度等难以转移就业的,借助工业下乡等产业发展新浪潮,积极对接企业在贫困村、镇建设就业扶贫生产车间,推动车间进村、送岗到人,帮助行动不便的贫困残疾劳动力实现村内就业。目前,我市已依托服装生产加工、电子元器件装配等产业在贫困镇村建设就业扶贫车间23个,促进就地转移就业960人,其中残疾类贫困劳动力近100人。
三是灵活建平台,引导居家就业。针对有劳动能力但残疾程度较重不适合生产加工等岗位的,积极创新工作思路,结合各地产业发展规划积极推进企业+贫困户、农村电商+贫困户等结对就业帮扶模式,帮助贫困残疾劳动力实现居家灵活就业。如华蓥市结合其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需求,下延生产链条,引导企业采取定期发放零配件、上门回收成品件的方式将初级零件交给贫困残疾劳动力装配,既帮扶贫困残疾劳动力实现增收,又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用工难题,实现了扶贫和产业发展双赢。
四是公岗强兜底,扶持底端就业。对通过上述几种方式仍难以实现就业增收的,切实发挥好村级公益性岗位兜底帮扶作用,有针对性的结合村级保洁保绿等公益性事业发展需求,合理设置公益性岗位,组织贫困残疾劳动力上岗,并按时兑现300—500元/月的岗位补贴,帮扶其增收脱贫。截止目前,全市开发村级公益性岗位达6000余个,其中残疾类、患长期慢性病贫困劳动力上岗3000余人,有力帮扶了这一困难群体就业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