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政府建起了扶贫车间,我每天都能在家门口上班,既能赚到钱,又能照顾到家里老人和孩子,再也不用外出打工了”,陕西省勉县元墩镇元墩村贫困户刘保丽边忙手上活边说。五月初,该镇大成电子扶贫车间建成并开工投产,首批76名群众经过培训已上岗,其中有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45名,接近工人总数的三分之二,每人每月可稳定增收2200元以上,脱贫有了希望。
“村里要是有个工厂就好了!谁不想在家门口找个工作,能照顾到家里还能挣点钱!”这是勉县在推进就业扶贫进行入户调研时听到的最多的声音。但在家门口就地就近就业不仅仅是群众的心愿也成了就业扶贫的难点所在。该县从群众所愿出发,靶向施策积极破解难题,大力实施“县域企业吸纳一批、扶贫车间(工厂)吸纳一批、示范基地吸纳一批”的农村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工程,努力助推贫困户实现从农民到工人的转型,让越来越多的群众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增收。
激发就业扶贫车间(工厂)、基地建设热潮。出台《勉县加快扶贫车间建设实施方案》《勉县关于扶贫车间建设有关问题的通知》等政策文件,鼓励各类企业、合作社和创业人员在移民搬迁安置点或镇、村集体闲置土地、房屋创办扶贫车间;抢抓苏陕扶贫协作契机,招商引资来勉创办扶贫车间;在劳动密集型企业或产业基地建设扶贫车间,吸纳贫困群众就业增收。以农业专业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等为依托,积极培育就业扶贫基地,吸纳当地贫困劳动力就业。对个体经营大户、专业合作社等在吸纳贫困户用工方面进行奖补,凡与贫困劳动力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市场经营主体,认定为就业扶贫基地,按500元/户的标准补助。对按标准新建扶贫车间面积达300平米的,一次性给予5至10 万元补助;改建扶贫车间达标者给予3至5万元补助。扶贫车间用电享受峰谷用电价格;扶贫车间务工人员办理工伤保险时给予行业最低费率;使用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社区房屋给予三年免租金优惠。筹集专项奖补资金300余万元,对扶贫车间建设和吸纳贫困户就业进行奖补,扶贫车间(工厂)每吸纳一名贫困劳动力就业,给予1000元补贴;对吸纳贫困劳动力不低于其员工总数1/3的,按其生产经营场地租赁费、水电费的50%给予补贴,期限两年。全县共建成扶贫车间、扶贫基地67个,其中省级就业扶贫基地1个,市级就业扶贫基地2个,直接或间接带动6800余人增收,其中带动贫困户就业1580人,人均年增收8000余元。2018年,全县计划新建就业扶贫车间(工厂)20个,带动贫困人口就地就近就业600人以上。
鼓励县域规模企业吸纳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与县域内汉中大成电子、汉中锌业、尧柏水泥、幸福集团等11家规模企业签订《就近就业用工补贴合作协议》,鼓励支持规模企业吸纳贫困群众就地就近就业,每吸纳一个贫困劳动力、且签订不低于一年期限劳动合同的,给予2000元的一次性岗位补贴,并倾斜失业保险稳岗补贴政策。累计为汉中锌业等8家企业发放贫困户就业奖补资金82.5万元。同时,对入驻黄龙新村、团结新村等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且吸纳搬迁户较多的企业,给予免房租、产业扶持等优惠政策,累计为大成电子等企业减免房租450余万元,带动600余名易地搬迁户实现了就近就业。全县旅游景区、农业休闲园等吸纳1100名贫困人口在餐饮、住宿、娱乐等涉旅活动中就业,新培育的18户“四上”企业带动从业人员1197人,其中贫困人口260人。
大力开发公益岗位托底贫困户就业大梦想。把公益专岗安置“三无”贫困劳动力就业作为就业扶贫的重点,全力推动公益专岗供需衔接,满足贫困群众家门口就业。县级部门腾岗位,制定出台《勉县公益专岗安置贫困劳动力就业的实施方案》,下达县级部门、单位开发公益专岗安置贫困劳动力就业任务数282个,要求各单位腾出岗位安置贫困群众上岗。目前,县、镇机关腾退岗位14个、新开发公益专岗48个,安置贫困劳动力上岗62人。服务三农设岗位,以服务三农、建设美丽勉县为立足点,整合各类资金、资源,在美丽乡村建设、生态护林、地方道路养护、移民搬迁安置等方面开拓设置了一批基础性的公益专岗,设立乡村保洁员岗位1094个;开发生态护林员岗位428个;开发劳动保障信息员岗位300个;开发道路养护员岗位203个;在8个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社区设置公益性岗位34个,为贫困人口上岗提供平台。强化保障稳岗位。采取政府出一点、人社补一点、部门挤一点、社会筹一点的方式,尽力提高专岗待遇。县财政出资1350万元;县农村信用联社捐赠10万元;党政机关开发的专岗报酬从部门公用经费中支出;为保洁员、道路养护员岗位全部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并发放统一服装及劳动工具;留旗营、立集、温泉等社区从收取的垃圾费、物业管理费中拿出资金在原有待遇基础上再给予公益岗位每月100至300元的补贴,补贴资金近200万元。全县累计开发各类公益性岗位2395个,2121个贫困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2018年计划再增加公益性岗位600个。(勉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张鸿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