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的南溪河青山绿野、溪水流淌、树竹倒影、多姿多彩。人社部门从出台政策文件到挖掘就业岗位,从拓宽就业渠道到开展技能培训,从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到实施定点扶贫,人社扶贫工作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进展,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了积极贡献。
金融扶持带动建档立卡贫户就近就地转移
“从养殖到销售,我们公司的水产养殖已经形成规模,利润也比较可观。建档立卡户的鱼现在长势很好,从去年9月开始出售了。”位于河口瑶族自治县南溪镇的山河水产公司总经理张本月介绍。
小鱼苗带动特色养殖产业发展,是南溪镇因地制宜推广水产、养殖、果蔬、乡村旅游、珍稀树种等特色产业,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实产业支撑的一个缩影。2015年,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为山河水产公司提供了150万元的劳动密集型贷款促进公司发展。依托山河水产公司,南溪镇以“公司+村集体+村小组+农户”的模式在安家河成立山河生态渔业养殖合作社。此项目实施后,带动86户农户参与养殖,其中包括39户建档立卡户,每年可以养殖出售成品鱼7万条,产值约420万元,极大地带动了本地农牧渔业发展和脱贫攻坚进程。建档立卡贫户每户每年在公司打工可以获得1万多元的收入。安家河村委会主任李绍安提起合作社,也赞不绝口:“大家有钱的都可以入股,1000元一股,我们建档立卡户都参加了合作社。老板占股50%,我们入股的村民总共占股50%,盈利之后,我们都可以参加分红。”
一技在身不怕贫困压顶 技能扶贫提升脱贫“战斗力”
蜿蜒盘旋的中巴公路是河口县通往瑶山乡八角村委最近的一条乡村公路,大雾弥漫,能见度不足5米。由于交通发展滞后,产业支撑不足,八角村委会是河口县贫困程度较深的村委会之一。开展脱贫攻坚以来,河口县人社局结合当地产业和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以前我们建房是不请专业的师傅的,都是自己开挖地基就开始建房了,参加培训后,学到了好多建筑知识,对提升建房质量有很大的帮助。村民们说道。“房子盖好了,产业有扶持资金,技能得到提升了,按照这个势头,今年我们家就能脱贫了。”熊绍兵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他打算下半年在家附近的易地搬迁安置点打工。“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田里的庄稼照顾到了,可以获得额外的收入,还能更方便地照顾家里。”
精准扶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技能培训使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凭借技能证书闯出脱贫新路。河口县通过技能培训转移就业一批,围绕“2个100%”和“1个50%”的要求,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100%培训覆盖,100%引导就业,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转移就占全县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的50%。通过单位包乡镇,乡镇负总责,村级抓落实的模式选择建档立卡贫困户和“直过民族”叠加乡镇作为技能扶贫攻坚突破口,全力做好技能培训和南部山区劳动力素质提升培训。近5年县人社局共组织职业技能培训4000多人次。
开展技能培训
转移一人致富一家,转移一片致富一方
2018年4月23日,来自河口各乡镇的18名年轻人,乘坐火车前往江苏盐务工,他们平均年龄22岁。侬洁等50名务工人员是河口县人社局依托河口跨境合作区组织输送的两批职工,他们将到上海和江苏盐城学习服装缝纫技术,满1年后回到河口招商引资入驻园区的企业工作。
“在江苏工作1年后,我就可以回河口的工厂上班了,这样离家近,遇到事情也不至于很着急,在家门口就业,既方便照顾家庭,又增加了收入,我们都很珍惜这么好的工作机会,很感谢政府的帮扶。”侬洁一家人是河口县人社局与跨境经济合作区开展劳务协作试点工作后,第一批受益的贫困劳动力之一。
为加快脱贫攻坚步伐,河口县制定印发了《河口县就业扶贫工作实施意见》、《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工程”方案》完善就业扶持政策,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加大创业扶持力度,鼓励农村劳动力返乡创业。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就业创业能力。落实权益维护和保障政策,营造良好就业环境。通过“政策激励扶持,自主创业一批”,针对性开展创业培训,在农村种植养殖、加工运输、建筑、市场销售、乡村旅游等方面,鼓励有创业意愿和能力的贫困户自主创业;抓好劳务对接,推动省外转移。实施“请进来、走出去”战略,在巩固珠三角劳务市场的基础上,积极开拓长三角地区和环渤海湾等地劳务市场,拓展外输能力。创新工作方式,实行农民工转移输出专人分片挂钩负责制,主动加强与省外劳务输入地党委、政府及用工企业的沟通协调,联系用工需求,组织农民工外出务工。“利用乡情优势,带动输出一批”,发挥乡情联谊会和在外流动党组织的联络纽带作用,以及常年在外务工、经商的河口老乡帮带作用,帮助贫困家庭有劳动力的外出有序、有效务工。截止2017年12月,累计新增转移劳动力1.8万人次。
欢送劳动力外出务工
就近就地转移就业
(河口县人社局 余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