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市的九皇山景区,2017年被评为绵阳市“就业扶贫示范基地”。41岁的杨金蓉在景区酒店的后厨工作。杨金蓉家住桂溪镇永城村,是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她笑着说:“以前日子过得紧巴巴,自从进入九皇山景区工作以来,现在一个月有1800元的稳定收入,生活越来越好了。”
2018年3月底,绵阳市人社局举行了市级就业扶贫示范基地和就业扶贫示范村授牌大会。“我们通过锁定数据、开展培训、实施援助、打造平台,构建立体化、精准化、差异化的就业扶贫工作体系,拓宽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增收渠道。”绵阳市人社局局长张斯恩说。
精准锁定扶贫数据
2017年,绵阳市人社局按照建设户有卡、村有册、乡有簿、县有档、市有卷、省有库的“六有”大数据平台要求,建立了包括农村贫困家庭劳动力实名制登记信息数据库和职业培训名单、创业名单、企业吸纳就业名单、转移就业名单、公益性岗位安置名单的“一库五名单”就业扶贫台账。
该市人社局积极进行动态比对,强化数据动态管理,明确本地区就业扶贫对象,详细记载提供相关就业服务和享受政策的情况。全年登记入库的贫困人员4.71万人,已实现就业4.41万人,其中转移就业2.55万人,本地企业吸纳就业1502人。
“我们依托‘一库五名单’,对计划脱贫的贫困劳动力制定有针对性的就业帮扶举措,开展精准跟踪服务。”绵阳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2017年,绵阳市人社局对登记求职的贫困劳动力开展“一对一”就业指导服务,帮助其掌握进城求职、生活等常识,积极引导贫困劳动力到省内县外就业。该市全年举办就业扶贫专场招聘会74场、组织企业1119家次,累计提供岗位39826个,印发岗位信息专刊6000余份,企业与3830名贫困劳动力达成意向性用工协议。
精准开展就业帮扶
3月25日,在安州区秀水镇做农村“坝坝宴”的朝阳村村民贺春明忙得满头大汗。他一边注意着锅里的菜一边说:“今天是场婚宴,有十多桌人,都快忙不过来了。”此前贺春明家里的生活一直不是很好,去年底他参加了绵阳市人社局组织的中式烹饪扶贫专班培训,现在他创业做农村“坝坝宴”,生意好的时候一个月能有一两万元的收入。
2017年,该市人社局联合有关部门开展了技能培训“扶贫专班”行动,面向全市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中18周岁以上35周岁以下成员,开设中式烹饪、通用工程机械操作、汽车驾驶3个专业,每人补贴近万元,共有300名学员参加培训。据了解,“扶贫专班”费用全免,实行全封闭小班制集中教学,全脱产集中培训。培训结束后,培训机构统一组织学员参加职业技能鉴定或特种作业岗位资格考核,为合格学员发放职业资格证书或特种(专项)岗位操作证,学员结业后由就业服务管理机构和承训机构共同推荐就业。
除此之外,绵阳市人社局大力开发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看护、社会治安协管、乡村道路维护、保洁保绿等公益性岗位,对贫困劳动力进行托底过渡性安置,优先安排大龄、残疾、家庭特别困难的贫困劳动力,每人每月给予不低于600元的岗位补贴。全年共开发公益性岗位2850个,安置贫困人员2160人,发放公益性岗位补贴992.84万元。
精准打造扶贫平台
每天把配好的饲料倒进猪槽,关注养殖场内猪的健康情况,有突发问题及时上报,工作时间不超过5个小时,一个月工资3500元,还包一日三餐。这就是绵阳宝华生猪养殖有限公司贫困户员工曾德贵现在的工作。年过花甲的他每天上班都笑眯眯的,“我在这里上班很高兴,脱贫没问题!”
绵阳宝华生猪养殖有限公司是绵阳市公布的10个市级就业扶贫示范基地之一。像曾德贵这样的贫困户员工,这里一共有50多名,平均每人每月收入2000多元,公司一年支出的贫困户劳务费超过150万元,贫困户在这上班一年就能脱贫。
“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员工,我们对他们进行专业的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技能。在生活上一日三餐都管了,减少他们生活开支。”公司负责人袁贤敏说。
2017年,绵阳市人社局把吸纳一定数量贫困劳动力就业的用人单位作为扶贫基地,开展“绵阳市就业扶贫示范基地”和“绵阳市就业扶贫示范村”建设工作。他们细化“吸纳就业示范基地”7条标准和“就业扶贫示范村”8条标准,给予每个“就业扶贫示范基地”2万元的资金扶持,每个“就业扶贫示范村”1万元的资金扶持。2017年,该市共建设国家级就业扶贫示范村3个、省级示范村4个、市级示范村10个、市级就业扶贫基地10个,累计奖励补助资金30万元,带动一大批贫困户脱贫致富。(曾胜利 林嘉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