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亦再次彰显求贤若渴的诚意和人才改革的决心:“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改革”,“集众智汇众力,一定能跑出中国创新‘加速度’”。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如何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如何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释放人才创新活力?连日来,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对这些话题展开了热议。
中国机遇+人才政策,加码“向心力”
“假如你想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想干一番事业,你一定要回国。”每当和国外的学生、朋友交流时,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纳米科技中心主任刘忠范就会说这句话。
“我国已成为全球瞩目的创新创业热土。”刘忠范委员特别赞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一说法,“从国家到地方,对人才高度重视,推出了一系列人才政策,由此产生了巨大的吸盘效应。大家看到这些政策时,会想我适合哪个,跃跃欲试。”
全国政协委员、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副所长顾行发,2004年由法国回国工作,他对一份数据印象深刻:我国留学回国人员2016年底总数达265.11万人。“我国正形成最大规模留学人才归国潮,这反映的是,国家各项事业发展对人才的渴求、人才政策的不断开放,为人才创新创业创造了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和好条件。”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副主任赵宇亮也深有体会:“国家层面的各种人才计划,为我国培养和引进了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国际水平的科学家,对我国科技创新由跟跑为主转向更多领域并跑、领跑起到巨大作用。”他认为提高人才制度的全球竞争力,“还需在如何吸引外籍科学家上想想办法,尤其是发达国家的专家,推动我国培塑科学文化、科学精神。”
强起来靠创新,创新靠人才。民革中央在《关于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全球创新高地》的提案中,把对标纽约、东京、旧金山世界三大湾区制订国际化人才引进政策作为一项重要建议。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朱志远认为,人才集聚要有全球视野,是进入“强起来”时代的呼唤。
借助地处张江高科技园区、与中科院共建的优势,上海科技大学90%以上教师从海外引进,其中16%为外籍专家,学校还与3位诺贝尔奖得主共建实验室、组建研究团队。在吸引这些国际领军人才的过程中,朱志远切身感受到,“中国和上海令全世界瞩目的发展机遇和不断完善的先进研发平台,最为人才所看重。”
“人才政策制订上要考虑怎么把握好这些优势,让我们的向心力、吸引力更大。为此,上海正在加快推进人才高峰建设。”他认为,“未来我国是‘非线性’发展,在很多领域要形成自己的创新优势,这要求人才政策也要聚焦国家未来发展,摈弃短视行为。”
砍掉繁文缛节,释放人才创新活力
“有悖于激励创新的陈规旧章,要抓紧修改废止;有碍于释放创新活力的繁文缛节,要下决心砍掉。”今年政府报告中的这一要求,得到众多代表委员的强烈共鸣。
赵宇亮委员直言,“现在有很多年轻的科技工作者在做同质化研究,导致了‘活力浪费’‘活力误用’。原因是大家都在追逐热点,眼睛朝着容易出成果的方向上看。”他认为,扭转这种现象,需要在人才评价机制上真正树立起“宽容失败”的导向。“建议延长对青年科研人员的考核评价时间,比如5年考核一次、两个周期,给予他们充裕的时间去尝试新领域,挑战世界难题,而不是为了生存捡‘满地芝麻’。”
“少一点评价,多一点安静;少一点管理,多一点空间;少一点急躁,多一点耐心。”刘忠范委员曾在多个场合呼吁改善创新软环境,“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创新土壤,给予人才稳定的支持,他们自然会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对人才的管理建议列负面清单,告诉他们哪些是红线,而不是面面俱到。”
听到习近平总书记7日在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说“人才政策、创新机制都是下一步改革的重点”,刘忠范委员很欣喜,这恰好回应了他对国内创新环境的判断:允许人才自搭舞台,尝试机制创新。
刘忠范正在牵头建设北京石墨烯研究院,汇总政产学研资源,探索“企业研发代工”,推动科研成果转化。“真的可以吗?”“可以。”面对国外专家朋友的质疑,刘忠范而今的回答更加坚定。
“释放人才创新活力,不能忽视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的融通合作。”全国人大代表、三棵树涂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洪杰在采访时说。去年3月,三棵树成为中国涂料行业首家取得“蓝天使”这一世界公认最严格环保产品认证标志的企业。
“三棵树的技术创新,依赖的是最前沿、最高端的智力投入。”洪杰代表介绍,公司成立以来,与诺奖得主,与中科院化学所、福州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并陆续建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和国家认可实验室等平台。“今后我们还会对标国际前沿,加大研发投入,积极搭建平台,让人才智力更好地在企业开花结果。”
让到达梦想的路“最多跑一次”
“高端人才更多不是奔着待遇而来,而是为了做一番事业,实现心中的梦想。”多年与海外人才打交道的经历,让全国人大代表、贝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丁列明得出这一结论。
他给记者举了一个实例。公司现任研发中心主任原本打算回国创业,几番调查后,最终选择加入贝达药业,“之所以作出这个选择,是因为他觉得贝达这个平台比创业更有利于他成就梦想、实现价值”。由此,丁列明认为,人才政策的核心功能是提供“做事的环境”,创造实现价值的一个生态系统。“要想挖掘人才这一富矿,就要了解人才的需求,出台个性化的、更有弹性的政策。”
近日,中关村发布人才新政20条,在集聚国际人才上推出多项全国率先举措,打造人才国际化发展“软口岸”。在点赞利好政策的同时,全国政协委员、中关村智造大街总经理、北京中关村智造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程静更关注政策的落地:“政府要为高精尖创新创业构建‘有氧’生态环境,建立各部门的联动机制,让科技人才‘一站成行’。”
今年两会上,她提交了一份关于打造“技术转化—科技经纪人”的提案,“正在和科研院所合作,联手合作搭建科技转化一站式市场化平台,为技术转换成产品提供全链条服务,希望让‘科技更好造福人民’的梦想不要止步在成果转化的鸿沟前。”
“赢在苏州”,这是苏州国际精英海外创业系列大赛的主题名,也是苏州对人才许下的梦想承诺。“苏州是一座开放大市,今后人才政策将继续坚持灵活导向,强化国际高端人才柔性引进,开设海外人才工作站,开展离岸人才孵化。同时,为了让各类人才舒心生活、安心发展,还将加快推进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实体运营,推行‘一卡通’人才服务制度。”全国人大代表,苏州市委副书记、市长李亚平说。
对此,刘忠范委员表达了同样的期许:“如果人才服务能实现政府工作报告中说的‘最多跑一次’,打通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那么,将有更多的人才到达梦想的终点!”(黄欢 管筱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