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以来吉木萨尔县就业局坚持把促进就业作为重大政治责任和第一位工作,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推动就业状况持续改善,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就业局势稳中向好的发展要求,及早谋划、高位推动,采取十项措施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一、摸清家底,夯实基础,构建“大农转”格局。
一是进一步完善县、乡、村三级劳动力资源信息库,真实反映当前农村劳动力状况;二是进一步巩固定期研究转移就业工作机制,全年召开专题汇报会4次以上,进一步强化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各方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大农转”工作格局。
二、强化信息服务,激活转移就业。
一是强化宣传,营造浓厚氛围,切实提高全民参与转移就业工作的积极性;二是强化信息服务,全年编印《工作简报》、《招聘信息》15期以上,发布微信平台信息40期以上,各类将转移就业政策宣传及信息发布传递到“最远一家人”,延伸到村组一线及每一户农牧民家中。
三、落实就业惠民工程,统领转移就业。
坚持工作重心向山区乡镇倾斜,持续开展“就业惠民工程从山区做起”专项行动;培育和扶持大有镇田园乐、新地乡天酬、泉子街镇全力等一批山区乡镇品牌劳务合作社、就业小工场示范点;以偏远村和少数民族村为重点,集中开展“家门口”招聘活动;以就近就地转移、季节性务工作和跨地区转移为突破口,多渠道、多途径增加农牧民群众非农收入。
四、“支持准东、服务准东”,打造劳务输出基地。
坚持工作重心向准东五彩湾倾斜,加大用工调查、强化企业对接、服务企业招聘。落实好“结对子”活动及“联络员”制度,建立“政府、企业、培训机构、劳务合作社”有效对接机制,开展“送信息、送培训、送岗位”全方位服务,当好企业的协管员、转移人员的服务员、政府的联络员。
五、创建品牌劳务合作社为核心,推进转移就业。
一是发挥劳务合作社引领、带动农牧民的优势,做好闲散富余劳动力的组织化及新建劳务合作社工作;二是用活劳务合作社奖补政策,创建品牌劳务合作社10家,做好已组建劳务合作社的规范、壮大;三是紧扣县委五大发展战略,整合资源,鼓励抱团经营,组建劳务合作社产业联盟,推进劳务合作社转型升级。形成一产一特色的发展格局,使劳务合作社成为助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及增收致富的排头兵。
六、打造“就业小工场”,创新转移就业新模式。
针对大多数农村劳动力既要顾家,又要创收的现状,将“卫星工厂”、“小米级微小企业”等“就业小工场”的培育和打造作为2018年重点工作,全面铺开。把“就业小工场”建在家门口,让更多的劳动力从农民转变为产业工人,大力发展以刺绣、拖鞋、鞋垫、手套、服装等为核心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培育和扶持“就业小工场”示范点5个以上,实现“离土不离乡,出家门进厂门”就近就地转移增收的最大化。
七、持续开展招聘活动,促进转移就业。
坚持乡镇+县局“9+1”招聘工作模式,充分发挥乡镇主体作用,每一季度至少开展一次主题鲜明的“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月”、“千乡万村”等“家门口”专项招聘活动,全年累计开展各类招聘活动30场次以上,通过县、乡(镇)、村三级联动,全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八、强化技能培训,适应就业竞争环境。
将培训作为实现就业的敲门砖,加强与企业、培训学校、乡镇、劳务合作社的对接,有针对性地开展保安、烹饪、缝纫刺绣、工艺编结、家政服务等各类培训,全年完成各类培训4500人以上,其中开展在岗职工培训3500人以上,城镇失业人员就业培训250人以上,创业培训300人以上,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800人以上,纺织服装培训50人以上;努力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
九、重点抓好少数民族和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实现转移就业全覆盖。
进一步强化少数民族就业人员技能培训,配合企业做好转移人员的跟踪服务工作,协助解决少数民族进企业就餐难等实际问题,确保200名以上少数民族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按照“摸清底数、区分类型、因户施策、精准扶贫”的思路,转变贫困劳动力就业观念,增强就业信心,畅通就业渠道,把季节性务工和就近就地务工作为转移就业的主渠道,通过产业带动、组织推动、自主创业、培训就业等多种途径,确保150名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并实现“出现一户、认定一户、帮扶一人、脱贫一家”。
十、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为载体,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新渠道。
重点落实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促进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实施方案》,理顺项目对接关系,建立项目主管单位、建设单位、承建企业、培训组织四方对接机制。因地制宜,广泛开展各类对接与培训,采取“一月一督查、一月一例会、一月一通报”模式,全面推进和提升当地劳动力使用率,多途径增加农牧民群众非农收入。2018年实现新疆籍劳动力占项目用工总人数的30%以上;新疆籍劳动力占项目普工总人数的40%以上。(吉木萨尔县公共就业服务局 张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