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

内蒙古通辽开发区:打造文化产业人才“强磁场”

2018.01.12

内蒙古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坚持从体制机制、发展环境和成果转化等关键环节入手,通过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打造文化产业人才“强磁场”。

创新体制机制。成立文化产业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坚持管放结合,将3项文化市场准入审批由前置改为后置。探索实施文化产业“十免三扶持”政策,设立小微文化企业税收补贴,从人财物等方面鼓励文化产业人才创新创业,成功引进豁尔沁蒙古文化、戈壁魂皮雕艺术等20余个文化企业团队。

优化发展环境。成立文化执法大队,细化行业规范,健全完善文化产业市场体系,建立“一站式”高层次人才服务绿色通道和生活服务体系,推广“订单式”培训,兴办实训基地,打造科技大市场等孵化基地为文化企业团队提供专业化运作平台。重点扶持笔克那达慕风情园建设“红格尔敖包”演艺中心、科尔沁文化展示中心等16个文化产业项目建设。

推动成果转化。鼓励文化内容创意生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经营,深化与民族大学、职业学院等院校合作,围绕文化产品原创设计以及产业化过程中的技术瓶颈联合开展科技攻关,推动人才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滕飞)

 

( 责编:lj )
  • 高技能人才
内蒙古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坚持从体制机制、发展环境和成果转化等关键环节入手,通过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打造文化产业人才“强磁场”。 创新体制机制。成立文化产业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坚持管放结合,将3项文化市场准入审批由前置改为后置。探索实施文化产业“十免三扶持”政策,设立小微文化企业税收补贴,从人财物等方面鼓励文化产业人才创新创业,成功引进豁尔沁蒙古文化、戈壁魂皮雕艺术等20余个文化企业团队。 优化发展环境。成立文化执法大队,细化行业规范,健全完善文化产业市场体系,建立“一站式”高层次人才服务绿色通道和生活服务体系,推广“订单式”培训,兴办实训基地,打造科技大市场等孵化基地为文化企业团队提供专业化运作平台。重点扶持笔克那达慕风情园建设“红格尔敖包”演艺中心、科尔沁文化展示中心等16个文化产业项目建设。 推动成果转化。鼓励文化内容创意生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经营,深化与民族大学、职业学院等院校合作,围绕文化产品原创设计以及产业化过程中的技术瓶颈联合开展科技攻关,推动人才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滕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