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

强化就业政策支撑 缓解企业招工难题——以湖南省常德市为样本进行分析

2017.12.21

近年来,随着就业市场由供过于求向供不应求转变,部分企业特别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出现了招工难问题,影响了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效益的提高,成为制约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作为促进就业的工作部门,近期,湖南省常德市人社部门成立调研组,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招工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探讨分析。

基本现状

此次调研对57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工、县属中等职校学生培养、区县市人社部门促进企业招工情况等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查,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问题较为突出。

第一,部分企业普工缺口较大。调查发现,缺工的规上工业企业187家,占比32.5%;575家规上工业企业在岗职工共7.86万人,用工缺口7041人,缺工率9%。企业普工缺口较大,共缺少5645人,占到企业用工缺口的80.2%。

第二,中职学生本地就业较少。目前,常德市共有中等职业学校28所,今年毕业生总人数14221人,其中,毕业后就业11406人,占比80.2%;对口升学2815人,占比19.8%。从就业区域看,在就业的学生中,以沿海大中城市就业为主,在本市就业只有20%左右,市直职业学校占比更小。

第三,服务企业用工有待加强。近年来,常德市人社部门致力于抓好就业服务,但与企业用工需求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硬件建设滞后,大部分区县市未建立规范的公共人力资源市场现场招聘平台,未建设专门的人力资源市场网站。同时,职业技能培训力度也有待进一步加强。

原因分析

第一,从用工供给看,劳动力总量在减少。

自2011年以来,常德市人口总量和劳动力人数呈下降态势。全市人口总数由2011年末的621.4万人,减少到2016年末的611万人。与此同时,劳动年龄段的人数下降更为明显,减少了36万人。新增劳动力数量亦在减少。

第二,从用工分布看,劳动力流失在加剧。

受区域竞争力、产业发展、企业用工激励政策滞后等因素影响,常德市陷入本地劳动力留不住与外地务工人员引不进的困境。同时,少部分有就业能力的劳动者因劳动报酬、就业技能、就业观念等方面原因,也有部分未实现积极就业。

第三,从用工储备看,劳动力输送在下降。

受家庭教育观念及学校教学发展方向的共同影响,全市中等职校学生本市就业比重较小。新增劳动力给本地用工输送乏力,主要受就业观念、教育体制、经济发展等方面影响,且短时间较难改变。

第四,从用工主体看,管理服务需加强。

企业是用工的主体,但部分企业在招工用工管理服务还需进一步改进,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企业缺少人力资源规划,很多新开工企业或是新上生产线未提前储备员工,造成招工难。二是部分企业自身管理不规范,导致招人难、留人难。三是企业招工有不诚信行为,造成员工凝聚力不足。四是企业招工及管理理念存在偏差,等待政府人力资源市场为其招人、靠行政手段拉人、找政府要人的“等靠要”思想较为严重。

建议对策

首先,要强化政策的支撑力。

一是用足用活各类就业政策。切实落实好各项积极就业政策,加大政策落实落地的检查力度,强化跟踪问效。推进落实有利于吸引外来劳动力的优惠政策,使外来务工者享受免费培训、户籍管理、子女入学等方面待遇。

二是加强用工服务经费保障。统筹安排专项企业用工服务工作经费,主要用于宣传发布招工工作情况、人力资源数据收集、组织企业赴外地招聘等。

三是加强企业员工培训。积极开展企业员工技能提升、管理水平提升培训,全面提升企业自身管理水平。加强企业员工劳动安全、职业病防治等健康和安全等方面的培训,提升员工幸福感、归属感。

四是推进校企合作。引导本地职业院校和本地企业深度合作,开展联合办校办班,推行“订单式”“招生即招工”人才培养模式,采取边上岗边培训、生产带培训、老手带新手等办法,培养一批熟悉企业生产运作的熟练工。

五是深化教学改革。引导中等职校教学侧重于职业教育、技能培养,实行按需招生、订单培训、连锁办学,并突出抓好初、高中毕业生未升学等新成长劳动力的职业培训,尽快将他们转化为有一技之长的劳动力。

其次,强化企业的原动力。

一是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倡导树立企业发展与保障员工利益双赢的理念,抓好劳动合同制度、工资集体协商、绩效考核等制度的实施。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增强企业凝聚力、向心力。二是创新招聘方式方法。加强人力资源规划,及时发布用工信息,健全企业自我招聘机制,创新完善招聘手段,增强招聘实效。三是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力度。通过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引进高新技术设备,推进产品更新换代,最大限度地降低对员工的依赖度,更好地应对劳动力供应长期紧缺的形势。

再次,强化服务的推进力。

一是积极发挥市场对人力资源的配置作用。按照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加强市场管理,提升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水平。加强公共就业服务的制度化、长效化与专业化建设,适应劳动者多层次就业需求,健全均等化、专业化、智能化服务体系,打造公共就业服务品牌。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鼓励每个区县市建立1家标准的公共人力资源市场。

二是积极组织定向招聘活动。组织各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牵头为学校、企业搞好无缝对接,办好办活校园招聘会、企业专场招聘会等。对重点企业组织定向招聘活动,与用工缺口企业签订用工服务协议,对重点企业或用工缺口较大的企业实施订单服务。

三是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健全劳动关系的协调机制和调解仲裁机制,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切实维护劳动者基本权益。

四是积极加强就业观念引导。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多种形式深入做好就业宣传,对求职者开展职业指导服务,帮助他们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引导广大求职者尤其是高校、中职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其到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就业。

最后,强化机制的牵引力。

一是积极发展劳务协作招聘。创新企业用工招聘方式,鼓励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备案的劳务协作基地或者市外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为缺工企业进行市场有偿招聘服务。二是努力探索新媒体招聘。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进一步丰富企业招工形式。三是积极组织生产性实习。积极组织市内各类院校学生到缺工企业进行生产性实习,实现缓解企业用工与学生提升操作技能水平的双赢。四是建立全市诚信用工企业名录。每年在各行业中评选一定数量的诚信用工企业,引导企业诚信用工。(湖南省常德市人社局 马业文)

 

( 责编:lj )
  • 高校毕业生
近年来,随着就业市场由供过于求向供不应求转变,部分企业特别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出现了招工难问题,影响了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效益的提高,成为制约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作为促进就业的工作部门,近期,湖南省常德市人社部门成立调研组,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招工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探讨分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