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退保是保护农民工权益”
过去几年以来,由于实行农民工离开一个城市不能转移单位缴费,只能转移个人账户资金的办法,就产生了一种现象:就是每到两节期间,就有大量的农民工退保,在一些沿海发达地区,甚至有数十万人退保。但《暂行办法》规定,未达到待遇领取年龄前,不得终止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并办理退保手续。是否意味着如果打工者不再工作,也不再缴费,此前所交费用就全部“打水漂”?
“现在不退保是为了给你将来争取更大的利益”,胡晓义昨日明确表示,目前不办理退保,并非意味着此前个人所缴费用“打水漂”,因为凡是本人缴纳的养老保险费,无论何时都会保全利益,即使本人不再参保或续缴,缴费也不满15年,凡是个人缴费部分,全部都会退还本人。退还资金除本金外,也包括个人账户保存期间按国家规定所计算的利息。因此他认为“退保实际上对农民工的权益是一个损害,而不退保对农民工的权益是一个保护”。
单位缴费转六成参保人不会吃亏
《暂行办法》规定,养老保险在跨地区转移时,除要转移个人缴纳的全部本息外,还要转移12%的单位缴费,即单位全部缴费的60%左右。在胡晓义看来,将单位缴费的转移比例确定为60%,是为在地区间平衡社会保险基金的需要;未转移的少部分留在当地,也是为了保证全国已有的5600多万退休人员的养老金能按时足额发放。
单位缴费只能转移一部分,是否会使参保人“吃亏”?答案是否定的。胡晓义回应中解释说,单位缴费的跨地区转移是为了平衡地区之间的资金关系,是宏观层面的平衡,对个人来讲,并不影响个人养老保险权益的累积,也不影响个人养老金的计算。
转移资金不影响个人养老金积累
工作单位调动,个人账户和单位缴费转移时会不会影响日后养老金的总数?这是目前很多打工者所面临的问题。根据此前国务院办公厅的规定,异地就业的劳动者转移接续养老保险关系时,除延续关系外同时需要转移个人账户的累积储存额和单位缴费金额。“不管到哪儿,个人账户的钱永远是你个人的,这不会有任何的损失,而且这个全部指的不光是本金,还包括利息”,胡晓义昨日再次强调,地区之间的转移量不会影响到个人养老金的计算。因为个人养老金的计算是根据本人缴费的多少和缴费年限的长短来计算的,只和本人缴费的多少,与本人缴费年限的长短相关,与地区之间的资金转移没有直接关系。用胡晓义的话说,“只要你是缴费年限长,你缴的钱多,你的这些权益都会被累积。”
本报记者 葛倩 实习生李文 发自北京
官员解读
转移养老保险 要走四个流程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表示,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的办理流程由发凭证、打电话、办手续和转移资金等四个关键环节构成。
1
发凭证。当一个劳动者离开一个城市,他一定要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领取参保缴费凭证。胡晓义说,这个参保缴费凭证其实挺简单,除了基础信息之外,最关键的信息是三项:一是在当地参保的起始时间;二是实际缴费的月数;三是参保期间个人账户的全部储存额是多少。有了这样一个凭证,等于参保人员就有了一个自己养老保险权益的存折,里面记录了其累积的权益,这也是政府对劳动者今后权益的一个郑重承诺。
2
打电话。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已经在网上公布了全国2800多个县级和县级以上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全部联系方式。也就是说转移就业的劳动者本人有不清楚的问题可以通过这个电话查询和咨询有关情况。在两地之间办理社会保险关系的转移接续事务也可以通过这个电话进行联系、核对。
3
办手续。就是流动人员本人或者所在单位向新的就业地提出接续申请,其他的事情就由当地的社会保险机构在规定时间内来办理。
4
转移资金。除了转关系之外,要把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的资金,还有企业、单位缴费规定比例的资金转移到新的就业地。这样的话整个的转移接续的流程就算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