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阳洒在雪域高原上——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人社事业成就综述

2025.08.26
大组团、小组队、分批次,人社部每年都根据西藏对口支援地区的需求,定期组织专家服务团,送去技术支持、搭建合作桥梁,让人社援藏的“暖阳”照进高原群众的生活中。 职称“双定向”给艰苦贫困地区人才成长开通“快车道”。从2020年开始,人社部为西藏单独划定部分职业资格考试合格标准,职称“定向评价、定向使用”,让1.1万名基层专技人才获得职称,安心扎根基层、发光发热。 技能人才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面对西藏技工教育零基础的现实,近年来,人社部与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签署共同推进西藏技师学院建设备忘录,历经三年,一座现代化的技师学院拔地而起,为众多藏族孩子铺就技能成才坦途。

茫茫雪原经受风霜洗礼,巍巍珠峰见证沧桑巨变,一幅民生新画卷在雪域高原铺展开来——

自治区12333咨询服务中心里,专家坐席正忙,就业创业专题政策解答不绝于耳;现代化技工学校拔地而起,实训设备的运转声中,农牧民子女也走上了技能成才的坦途;山海接力,人才“组团式”援藏,为当地培养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藏族老阿妈领到新一代社保卡,喜上眉梢……

“看着北斗星走不迷路,跟着共产党走会幸福。”60年来,西藏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的温度,托起百万农牧民“稳稳的幸福”。

党的十八大以来,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聚焦“四件大事”,聚力“四个创建”,西藏人社各项事业取得新成就、实现新跨越、迈上新台阶,高原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稳就业、强培训——

“架桥铺路”促增收

318国道横断山脉段,雪山与草原的交界处,一座高耸的预热器塔架格外醒目。这是安徽海螺集团公司在西藏建造的第一家水泥制造企业——八宿海螺水泥有限责任公司。自海螺项目落地以来,带动昌都市180多户家庭实现稳定增收,八宿县登记失业率持续下降,越来越多的青年返乡创业,这背后离不开当地政府积极“架桥铺路”,构建的良性就业生态圈。

从20世纪70年代充分保障职工就业权利,到积极改革行政配置劳动力的统包统配就业制度,再到形成成熟的“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新就业形态,西藏就业变迁史正是“跟着共产党走会幸福”的生动注脚。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将促进高校毕业生、农牧民等重点群体高质量充分就业作为惠民生、促发展、稳预期的头等大事,建成自治区首个数字化零工市场,实施“技能培训+就业服务”深度融合模式,让农牧民在青藏铁路养护、光伏电站运维等岗位实现稳定增收。

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组合拳”。实行“1131”就业服务机制、年均1万余名干部“包保”帮扶就业、高频密集开展招聘活动、规范人力资源市场管理、推进创业示范基地和孵化基地建设……一项项稳步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组合拳”,着力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落实、岗位保障、区外就业、宣传引导上下功夫,兜牢稳就业底线。

做好培训赋能就业“加分项”。开发《唐卡绘制制作》等11类民族特色职业技能培训教材,提升民族技艺的经济转换力;重点围绕川藏铁路、雅下水电站等重大项目建设、乡村振兴产业建设等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十四五”以来,年均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0万人次。

增强就业困难帮扶“精准度”。将零就业家庭、低保家庭、低保边缘户等人员纳入援助范围,精准开展就业帮扶,进一步健全就业困难群体基础台账,因人施策、分类帮扶,实现就业困难人员“出现一个,帮扶一个”,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2019年的时候,我拿到了创业启动资金5万元,后面我拿到了创业免息贷款30万元,现在入驻国家政策扶持的众创空间,没有房租,只收电费,对我们创业者的支持让我有底气继续前行。”那曲比如县的创业青年罗拉分享了他的经历。近三年,他的虫草销售累计营业额超千万元,带动超百户农户通过虫草产业增收致富。

最温暖的注脚写在拉萨各族群众的笑脸上,美好生活的乐章在高原山巅回荡。“十四五”期间,全区高校毕业生年均总体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城镇新增就业共25.38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年均控制在5%以内。

兜底线、织密网——

社会保障体系日渐完善

“以前还得专程跑回墨脱老家办理,现在方便多了。”拉萨市社银一体化服务网点里,墨脱县的务工人员尼玛扎西,不到3分钟就办好了新生儿社保。

他的体验,是社保卡便民场景更加多样、民生服务不断丰富的缩影。近年来,自治区人社厅大力推动社保卡异地办理服务,推动多业务用卡、跨地区用卡,社保卡覆盖全区98%的人口,“一卡通”服务和应用拓展至四川、重庆、青海、陕西等省市,社保卡成为群众的“明白卡”“放心卡”“暖心卡”。

一张小小卡片折射出西藏自治区社会保障事业的突破进展。回溯1965年自治区成立之初,社会保障制度从零起步,民主改革让百万农奴首次获得“生老病死有依靠”的尊严。改革开放后,以“五保户”供养、免费医疗为基础的特惠政策,构筑起高原特色保障雏形。

迈入新时代,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近年来,从将寺庙僧尼、铁路专职护路人员、被征地农牧民、半脱产兽医和半脱产教师等群体纳入社会保险统筹范围,到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再到完善社保关系转移接续制度,维护流动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权益,各项改革蹄疾步稳,社会保障安全网越织越密。

社保经办服务智慧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构建了自治区集中的“就业公共服务信息管理平台”和“就业信息资源库”,实现了自治区、地市、县区、乡镇四级就业经办业务“掌上办”。拉萨在全区率先推进社保服务“就近办”,引入银行力量设置“拉萨市社银一体化”专营网点,使群众办事更近更快更便利,全力打造“15分钟社保经办服务圈”。

人社咨询服务以“小切口”做实“大民生”。从2019年7月起,西藏人社厅建成集政策解答、举报受理、纠纷调解、信息查询、宣传引导等功能于一体的全业务电话咨询12333服务平台,累计人工接通咨询服务电话超100万次;2023年11月,12333智能客服系统正式上线,实现社保查询、流程指引等常见问题“秒响应”。

数据里盛满了高原群众的幸福。“截至2025年6月底,全区养老、工伤、失业保险参保达376.76万人次,参保人数较2021年增长22.96%;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从每人每月185元提高至265元,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自治区人社厅相关负责人透露。

扩总量、提质效——

人才发展底座不断夯实

高寒缺氧、信息闭塞、基础薄弱……多年来,受地理环境等因素影响,西藏培养、引进和留住人才存在特殊困难,人才短缺一度成为制约发展的关键因素。

在党中央关心、全国大力支援下,人才“育引用留”各项工作在雪域高原铺开,西藏特培、珠峰英才、知识更新工程等人才工程深入实施,专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现代化技工教育体系不断完善,“订单定向”技能人才培养开花结果,全区技能人才队伍提量增质,人才智力在高原竞相涌流。

“一年特培,终生受益。”特培第一批学员隆英从中国农业大学学成后,为西藏推广先进实用技术、绿色高产创建示范等倾尽全力。十多年来,她组织实施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彻底改变了西藏长期以来只施用氮肥、磷肥的生产模式。

这样的故事并非个例。西藏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特殊培养工作自2009年实施以来,一批批少数民族人才走出西藏,到内地和沿海地区“充电”提能,学成归来后成为农林水牧、教科文卫、生态环保、水利交通等23个关键行业的中流砥柱,一支干得好、留得下的高素质少数民族专技人才队伍蔚然成林。

既“送出去”也“请进来”。大组团、小组队、分批次,人社部每年都根据西藏对口支援地区的需求,定期组织专家服务团,送去技术支持、搭建合作桥梁,让人社援藏的“暖阳”照进高原群众的生活中。

职称“双定向”给艰苦贫困地区人才成长开通“快车道”。从2020年开始,人社部为西藏单独划定部分职业资格考试合格标准,职称“定向评价、定向使用”,让1.1万名基层专技人才获得职称,安心扎根基层、发光发热。

技能人才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面对西藏技工教育零基础的现实,近年来,人社部与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签署共同推进西藏技师学院建设备忘录,历经三年,一座现代化的技师学院拔地而起,为众多藏族孩子铺就技能成才坦途。

一花引来百花开。2020年6月,广东省人社厅援建的林芝市技工学校揭牌。“十四五”期间,越来越多的技工学校在不同的地市创建,全区现代化的技工教育体系逐步完善,为项目建设和产业一线源源不断输送技术技能人才。

涓涓细流润高原。一批批干部人才前赴后继,一项项技术突破在高原大地书写……截至2024年底,全区专业技术人才11.93万人;截至2025年6月底,全区技能人才总量达到47万人,高技能人才达5.59万人。

建机制、强服务——

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在平均海拔4500米、全年平均气温仅有2.2摄氏度的雪域高原上,有一个被劳动者称为“娘家”的地方——那曲市人社局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大厅“一窗受理”,仲裁事项“一次性告知”,农民工案件投诉举报渠道畅通,劳动者送来的一面面锦旗,让白墙变红墙。

近年来,西藏许多地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进入黄金期,外地农民工大量涌入,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增多,给仲裁调解带来新的挑战。西藏自治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等重大决策部署,建立健全劳动人事争议多元处理机制,不断促进和谐劳动关系创建工作迈上新台阶。

以制度创新强化源头治理。统一调解仲裁文书格式、规范调解仲裁工作流程、全面落实分别制作裁决书制度、建立“三调”“四式”“二办”工作模式……一项项工作规范和制度创新,加强了裁审衔接,提高了仲裁终结率。

以服务保障强化权益维护。成立农民工工资争议速裁庭,开通劳动人事争议绿色通道,实现一窗多能、一窗通办,设立便民服务台,开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权益保障专项行动……2023年以来,西藏各级调解仲裁机构受理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的结案率为97%,调解成功率达68%以上。

借智赋能提升工作质效。西藏大力推进调解仲裁信息化、智能化建设,通过西藏劳动人事争议线上智慧服务平台和全国劳动人事争议在线调解管理平台,实现“群众少跑腿、数据多跑路”。同时,应对基层仲裁员数量少、专业弱、流动大的难题,建立案件讨论、跟岗学习制度,开展入企服务活动,选树“政策专家”“业务能手”,多方位提升队伍水平,多措并举提高调解仲裁工作质效。

治理欠薪迈上新台阶。全区各级各部门同频共振、合力攻坚,在关键节点、关键时段,设立覆盖全区的联合接访点,集中办公、集中接访,突出抓好实名制管理、工资银行代发、工资保证金等长效机制,连续多年实现“零群体性事件”“零极端事件”“零重大舆情事件”,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成色十足的治理欠薪“西藏答卷”。

从制度奠基到幸福续航,雪域高原上,一首首和谐赞歌不断谱写。

一甲子峥嵘岁月,六十载春华秋实。正如雅鲁藏布江的奔流不息,西藏社会保障事业始终沿着“人民至上”的航道,持续书写着跨越海拔的生命礼赞。(高阳)

  • 西藏
  • 高原
  • 服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