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秩春秋,磅礴征程,沧桑巨变,换了人间。
从农奴枷锁到人民当家,从闭塞贫瘠到生机勃发……西藏自治区走过的六十年,是一部改天换地的壮丽史诗。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化对西藏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总结党领导人民治藏稳藏兴藏的成功经验,形成了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
“扎实做好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养老、托幼等民生工作,进一步提升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率中央代表团出席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听取西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工作汇报时指出。
走进新时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西藏自治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人社事业高质量发展,在“世界屋脊”上绘就安居乐业、幸福安康、团结进步、和谐稳定的崭新画卷。
激活就业创业源头活水 高原“动力泵”澎湃不息
就业优先,夯实民生之本。
近年来,西藏自治区坚持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农牧民等重点群体高质量充分就业作为惠民生、促发展、稳预期的头等大事。2021年至2024年,全区城镇新增就业人员年均达5万人以上,牢牢稳住了就业基本盘。
7月,正值毕业季。“职引未来筑梦青春——拉萨市2025年百日千万招聘会”在拉萨市人力资源市场举行,现场人头攒动。
“我在‘拉萨就业’微信小程序上看到此次招聘会,想找行政管理类工作。我的家乡在西藏,我想为家乡建设出一份力。”浙江海洋大学应届毕业生其卢卓玛说,“除面对面沟通外,我还在感兴趣的公司展位智能招聘平台上刷身份证填写了求职信息。”
“通过打造‘无纸化交流’招聘平台,推进智能求职登记自动建档、自助求职系统精准推介、现场签到合理分配展位,实现时时有岗位、周周有招聘、月月有专场。”拉萨市人力资源市场管理服务中心主任侯笛介绍。
“十四五”期间,林芝市线上线下累计开展大中城市联合招聘林芝籍高校毕业生、就业援藏等各类招聘会270场,6964家企业提供8.76万个岗位。
“林芝市建立用工登记备案制度,主动与用人单位对接,获取用工信息;扎实推进数字化智慧平台建设,推广‘林芝就业’和‘数字零工市场’微信小程序,提高求职招聘服务能力。”林芝市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中心主任郭亚军介绍。
——技能提升,培训就业,实现人才培养、产业需求精准对接。
在拉萨市公共职业技能实训中心,电工、民族舞等培训活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46岁的江央洛桑,是拉萨市墨竹工卡县村民,从村委会得知,一场免费电工培训班正要举行,就果断报了名。“学成之后,我希望进工厂当电工,期望月薪7000元。”江央洛桑说。
“截至目前,中心培训实用技能人才500余人,培训新业态从业人员200余人,培育高技能人才400余人。”拉萨市公共职业技能实训中心工作人员次仁卓嘎表示。
近年来,林芝市与国家重点项目建立用工协同机制,联合开展订单定向、在岗职工技能等培训。
“已联合川藏铁路、国家电网林芝分公司开展订单定向式培训2期,培训输送本地农牧民170余人到项目单位就业。”林芝市劳动就业服务中心主任荆创介绍。
——劳务品牌擦亮,“金名片”在手,就业增收有门路。
尼木县是藏香文化之源,藏香制作至今1300多年。旦增曲扎是尼木藏香制作国家级非遗传承人,2010年,开办西藏尼木古宝商贸有限公司,带动20多名村民就业致富。
“尼木县将藏香文化产业发展作为兴县富民的优势品牌来抓,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尼木县人社局工作人员嘎玛德吉介绍。
——就业帮扶,落到实处,托起群众稳稳的幸福。
林芝市人社部门重点摸底就业困难毕业生,开展“一对一”帮扶;全力摸排脱贫人口、“三岩”搬迁群众等重点帮扶对象,提升他们的技能促就业。
昌都市贡觉县居民旦巴,经“三岩”片区跨市易地搬迁,在林芝市巴宜区安家,但无一技之长,生活困难。当地人社部门推荐他参加技能培训。后来,旦巴成功入职巴宜区特困人员集中供养服务中心,找到了满意的工作。
——创业是就业之源。推进创业新作为,开辟就业新空间。
拉萨市第三极众创空间占地3500平方米,累计孵化创业团队及企业177家,带动就业698人,其中,西藏籍高校毕业生占比90%。
“公司目前吸纳43人就业。众创空间免费提供场地,节省了运营成本,还不定期提供创业政策指导,解除了后顾之忧。”西藏高创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人事专员德吉说。
在林芝市,当地人社部门充分发挥孵化基地在推动“双创”中的引领效应,先后建成林芝市永久创业梦想小镇、林芝仙草大学生双创园等10家创业孵化基地,实现市县(区)两级全覆盖。
织密社会保障网 雪域“保障堤”固若金汤
枝叶关情,情系百姓冷暖;改革发力,丈量社保温度。
近年来,西藏自治区构建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深入推进全民参保,截至今年6月底,养老、工伤、失业保险参保达376.76万人次,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6.5%;
——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加快构建,全区个人养老金账户累计开户27.14万人,账户余额1.48亿元;
——待遇水平稳步提高。2021年至2024年,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从每人每月185元提高至265元;
——社保卡服务功能日益加强。社保卡覆盖全区98%人口,社保卡“一卡通”服务和应用拓展至四川、青海等省。
“现在,通过手机就能及时了解政策、查询社保信息,干部还上门讲解指导,真是太方便了。”日喀则市桑珠孜区参保群众说。
近年来,日喀则市积极推进社保服务升级,打通“最后一公里”。线上,开设“社保政策每日一学”“人社政策60秒”专栏,将政策讲明讲透;线下,开展“人社业务大讲堂”,覆盖18县区。
“‘十四五’以来,我市养老、工伤、失业等社会保险参保达70.11万人次,社保卡激活76.28万张,领取待遇人数9.6万人次,支付社保待遇103.64亿元。”日喀则市人社局副局长刘舒说。
拉萨市积极构建“掌上社保”平台建设,依托“拉萨人社”APP,实现社会保险等业务一网通办。目前,APP注册用户突破77.4万,年登录量达140万人次。社保卡“一卡通”应用场景拓展至交通出行、文化旅游等领域,居民生活便利度显著提升。
林芝市畅通经办渠道,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涉及养老保险待遇申领、工伤待遇申请等10项高频业务。
在该市便民服务中心社保经办窗口,尼玛多吉夫妇为儿子办理社保业务,“以前,需跑多个地方。现在,有了一站式窗口,办事省时省力。”
“对工作流程、一次性告知单再梳理,在自治区精简流程的基础上再减少5项申报材料,跑出社保便捷经办加速度。”林芝市社保中心主任董璐说。
筑牢劳动关系基石和谐“稳定器”凝心聚力
劳企同心,发展同频;利益共享,休戚与共。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于企业,是凝聚人心的“磁场”;于员工,是保障权益的“铠甲”;于社会,是促进公平的“调节阀”。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自治区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书写企业与员工和谐共生新篇章。
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不断健全。西藏自治区深入实施劳动关系“和谐同行”行动,区管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和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机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已形成,企业工资集体协商覆盖范围稳步扩大,月最低工资标准达2100元。
治理欠薪迈上新台阶。西藏自治区突出抓好实名制管理、工资银行代发、工资保证金等长效机制,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案件结案率保持在98%以上,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保持在97%以上,调解成功率达68%。
在日喀则市桑珠孜区中心医院EPC改扩建项目现场,工人紧锣密鼓施工,进出场人员刷脸考勤打卡。该项目由中青建安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承建,总建筑面积达13601.58平方米。
“项目有员工68人,所有人员都纳入工伤保障范围。去年11月,项目开通西藏自治区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平台,第一时间录入在场工人个人信息及劳动合同,各项预警信息保持零预警,有效保障项目农民工工资支付。”该项目经理孙吉斌介绍。
蒲长虹是该项目的一名电工,500元一天,工资月结。“工资每月都准时打入我的卡中,不用为拖欠工资而发愁。”蒲长虹说。
安徽新建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承建日喀则市藏医院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建设项目,于去年8月开工。项目现有114人,其中,本地藏族同胞约40名。
“每月向人社部门上报工人花名册,按项目参加工伤保险。如发生劳动纠纷,工人可向劳资专管员寻求帮助,工地醒目位置也贴有投诉方式。”该项目副经理高翔说,“员工福利方面,免费提供伙食,逢年过节发放慰问品,还会根据季节变化,发放劳保用品等。”
安徽省安庆市务工人员陶芳胜跟随项目来到日喀则市务工,“我是一名钢筋工,每天500元工资,加班费另算。工资每月定期发放到卡中。”
“近年来,日喀则市立足高原边疆地区实际,聚焦工程建设等重点领域,积极构建‘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标本兼治’的工作体系。”日喀则市人社局劳动监察科副科长晏紫秀说。
谋长远之策,行固本之举。近年来,西藏自治区根治欠薪成效显著,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一方面,强化信用奖惩,构建长效机制。拉萨市打造根治欠薪“管理一张网、案件一个库、处理一条线”,推行农民工工资支付监控预警平台全覆盖。“市建立清理拖欠中小企业账款与根治欠薪联动机制,治理体系持续完善,欠薪案件动态清零成效巩固。”拉萨市人社局副局长骆鹏鲜介绍。
另一方面,畅通投诉渠道,优化服务保障。林芝市建立欠薪线索反映平台,全天候为劳动者提供维权服务,实现一点举报投诉、全市联动受理。开辟治理欠薪专栏,全方位构建农民工欠薪举报投诉和案件查处绿色通道。
六十载风雨兼程,民生答卷温暖厚重。
新时代,新征程,西藏各族儿女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同心协力、砥砺前行,团结奋斗、再续辉煌,共同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绚丽雪域篇章。
相信未来,在这片雪域高原上,格桑花开得更艳,幸福路更宽。(崔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