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达州:“1134”工作法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2025.07.02
年来,四川省大竹县人社局坚持“政策引领、精准服务、多元施策”工作思路,通过“1134”工作法,全力促进5162名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用一次帮扶,构建就业服务“生态圈”。组建就业帮扶队伍,与高校毕业生一对一建立联系,摸清就业情况。采用一次通话,对在外难以就业的学生通过电话一对一进行职业指导,帮助其合理规划职业方向,先就业再择业。采用一次见面,对在家准备考公、考研的学生,一对一面对面进行职业指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求职观念,鼓励他们边就业边学习,积极应聘本地的就业岗位。

近年来,四川省大竹县人社局坚持“政策引领、精准服务、多元施策”工作思路,通过“1134”工作法,全力促进5162名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用一次帮扶,构建就业服务“生态圈”。组建就业帮扶队伍,与高校毕业生一对一建立联系,摸清就业情况。采用一次通话,对在外难以就业的学生通过电话一对一进行职业指导,帮助其合理规划职业方向,先就业再择业。采用一次见面,对在家准备考公、考研的学生,一对一面对面进行职业指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求职观念,鼓励他们边就业边学习,积极应聘本地的就业岗位。采用一次结对,对脱贫家庭、低保家庭、残疾学生、零就业家庭四类困难群体,由1名县负责同志、1名乡镇负责同志、1名职业指导师进行“3+1”结对帮扶。采用一次入户,对电话联系不上的高校毕业生,开展进镇进村入户活动,准确掌握学历、专业、就业意愿等信息。

用一场推荐,打造就业供需“立交桥”。深化“政校企”三方联动,开展“访企拓岗”专项行动,收集县域内重点企业岗位需求1.5万个,结合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针对性、多渠道、高频次推荐就业岗位。一是开展信息推荐,通过手机短信,向高校毕业生一对一推送岗位信息3736次。二是开展网上推荐,在“大竹就业”“大竹云招聘”“大竹县门户网站”等线上平台发布岗位信息513次。三是开展上门推荐,开展送岗位上门活动22次,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四是开展招聘推荐,针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每年定期开展“百日千万网络招聘会”1个月,开展专场招聘会2次,组织县内优质企业开展集中引才活动5次。

用三种举措,激活就业方式“新引擎”。一是拓展新业态,建成省级创业孵化园2个、市级创业孵化园1个、县级创业孵化基地1个,入驻创业项目360个,成功孵化高校毕业生创业项目23个,带动就业1500余人。二是落实新政策,全面落实创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等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大胆创业,近年来累计发放创业补贴资金741万元,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3亿元,带动3500余人就业。落实孵化服务促创业政策,累计举办“创业大赛”“创客沙龙”等活动44场,为创业者搭建经验交流、融资融智平台。三是提升新技能,开展创业培训1400余人次,提升高校毕业生创业技能;推行“创业导师+项目”扶持机制,邀请成功企业家开展一对一指导,帮助毕业生成功实现创业。

用四项保障,夯实就业权益“防护网”。一是法律宣传广泛化。印制《就业权益保护手册》1.5万份,深入企业、社区、招聘会等场所,开展劳动法律法规宣传活动6场,向高校毕业生普及自身权益和维权途径,提高法律意识。二是维权渠道便捷化。通过国家欠薪平台、12345便民服务热线、“安薪达”等线上维权通道,打造线上+线下欠薪维权方式。建立欠薪维权“快调快处”机制,对高校毕业生维权案件优先受理、优先调解、限时办结。近年来,累计办理高校毕业生欠薪案件124起,挽回经济损失45.3万元。三是劳动监察常态化。针对企业的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存在的用工、欠薪问题开展执法行动,每年定期开展春季、夏季、冬季专项执法检查行动3次,不定时开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专项行动6次。近年来,集中整治违法违规行为26起,立案查处拒不支付劳动报酬企业行为5起,切实维护高校毕业生的合法权益。四是机制建设长效化。建立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分管副县长牵头,整合县人社局、县经开区、县经信局、县教育局及乡镇(街道)力量,定期研判就业形势,协调解决难点问题,适时调度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实现就业服务长效管理。

  • 毕业生
  • 高校
  • 开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