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济宁:精准发力用好公益性岗位惠民生

2024.01.10

近年来,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大力实施城乡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行动,着力打造“泉乡公岗·共建共享”服务品牌,以岗位规模增量消纳重点群体待业存量,兜牢就业底线。截至目前,全县共开发城乡公益性岗位7900个,累计安置“贫、弱、残、老”等重点群体8125人次,承办2次全市城乡公益岗扩容提质行动推进会议。

一是坚持按需设岗,有序开发岗位。坚持“因事设岗”“按需定员”“人岗相适”,因地制宜开发文明建设、道路养护、公共卫生、劳动保障等17类实用性岗位,充分发挥公岗人员参与社会治理、乡村振兴等工作的积极作用。结合山区县实际,统筹考量林木资源规模数量、地点地段等因素,开发安置1456个护林绿化岗位,实现生态养护和兜底就业统筹兼顾。聚焦未成年人保护、扶残助残、文明实践等“暖心工程”,开发困难群体日常照料、新时代文明实践协理员等服务岗位434个。针对道路、水利等硬件设施管护缺位难题,按需开发水利管护、道路养护等岗位1490个。开发安置劳动保障协理员549人,广泛建立村级就业服务驿站,就近为本村村民提供就业服务。

二是严把三道关口,促进精准上岗。把好“入口关”,严格按照“公开、公正、公平”招聘原则,广泛发布宣传城乡公益性岗位人员招聘公告,实现招聘工作程序化、规范化。把好“审查关”,严格审查核实公益性岗位安置对象资质条件,组织实施“四议两公开”程序,确定初步人选。把好“招录关”,建立“镇街复审、部门联审、县级终审”三层把关机制,采取明察暗访、多方走访等形式摸排真实情况,全面杜绝“人情岗”“关系岗”。目前,累计核查人员数据、信息8251条,排除不符合条件人员126人。

三是强化管理服务,健全长效机制。按照“谁开发谁管理”“谁使用谁负责”原则,构建县乡村三级架构管理机制,建立考勤考绩制度和人员管理办法,加强对公益性岗位的日常监督和管理。定期抽取业务骨干组成督导组分片区检查镇村,对人员在岗履职、补贴申领发放等情况进行现场督导,严防“虚报冒领”“吃空饷”等情况发生。集中在各村居(社区)建成403个“公岗之家”,方便公岗人员工作、休息。根据岗位需要,科学设置通用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课程,编印发放“培训口袋书”,综合采取“集中授课+现场教学”形式进行培训,切实提升技能水平。结合上岗人员年龄、学历等实际,灵活采取现场查看、现场问答等形式开展结业考核,提升上岗人员工作水平。目前,每名上岗人员至少参与培训2次,结业合格率达100%。(宋彦贵)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