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象山县深化“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驱动、社会参与”的促进就业机制,提高就业保障和服务系统化、智能化、个性化水平,实现就业责任单位“一个都不缺位”、重点就业群体“一个都不掉队”、就业时段服务“一个都不空档”,为建设共同富裕样板县提供高质量就业保障。截至10月底,该县就业登记总数20.8万人,城镇新增就业1.6万人,登记失业率保持2%的低位水平。
一、 全主体参与,就业责任单位“一个都不缺位”
一是人社部门从“专业”到“综合”。成立象山县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县乡村”三级联动、“部门+乡镇”横向协同的责任传导机制,全面加强就业工作统筹和领导。推动人社部门从“专业部门”向“综合部门”转型,充分发挥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统筹、协调、督促、考核作用,健全企业用工保障和信息反馈机制,建立就业工作例会和月报工作制度。今年以来,召开就业工作例会4次,发布简报11期。
二是行业部门从“分散”到“集聚”。将就业工作纳入全县目标管理考核,明确23家行业主管部门责任,凝聚工作合力。发挥“企服专员”末梢触角作用,加大信息摸排、数据整合力度,利用“企服云”实现就业政策和服务供给精准到人、精准到企。截至目前,该县新挖掘发布就业岗位25700个以上。
三是乡镇街道从“被动”到“主动”。发挥乡镇街道基层战斗堡垒作用,切实履行就业属地责任,推行“一线工作法”,开展进企业送政策、进项目送人员、进村组送岗位、进社区送服务“四进四送”活动38场次。建立“赛马机制”,每季度发布“新增就业榜单”,实行“黄色提醒、橙色警告、红色处罚”的“三色令”机制,激发你追我赶、相互促进的鲜明导向。
二、 全方位保障,重点就业群体“一个都不掉队”
一是“广招+特招”扩大普惠面。做大“乐业象山”品牌,推行“招聘超市”线上招、现场招等“十招”,打造全方位、多层次、不打烊的招聘服务体系。巩固拓展7省20城30县劳务合作对接成果,健全出“家门”进“厂门”服务机制,点对点实现在象一站式就业。加强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指导,举办“线上直播+线下专场”招聘活动,提供个性化邀请、岗位推荐等服务。截至10月底,累计举办招聘活动86场,服务参会企业4022家次。
二是“提低+保困”提升兜底面。用心用情开展对口劳务协作,实施“零成本”就业、“零缝隙”关爱、“零起点”育人的“三零”服务模式,做到排摸宣传、对接岗位、陪同就业、技能培训等全流程服务,打造来象务工人员的“第二故乡”。健全本地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培训、托底安置和帮扶机制,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等专项活动,一对一帮扶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和困难群体就业。今年以来,累计已对口帮扶215名雷波务工人员就业,其中脱贫劳动者120人,稳岗率84%;精准帮扶困难群体就业1450人,“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三是“灵活就业+自主创业”聚焦个性化。成立宁波市首个零工劳务市场,把灵活就业、共享员工、外卖骑手等新业态用工岗位信息纳入公共就业服务范围,“线上专栏+线下专窗”服务零工招聘,实现零工统一管理、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结合该县乡村旅游、特色民宿等特色经济优势,专门出台旅游特色民宿就业创业等扶持政策,迭代升级人才贷、创业贷及贴息等政策,组织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班,提振精品民宿等美丽经济兴起。
三、 全链条衔接,就业服务时段“一个都不空档”
一是休渔不休业。针对渔业用工开渔期上班、休渔期失业的特点,就地就近在渔业与企业间推行“余缺调剂”,举办渔工渔嫂招聘会,开展进渔船讲政策、送岗位活动,实现人力资源淡旺季调剂,有效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推广“余缺调剂”模式,以“共享员工”等形式合理安置疫情防控、限电期间等特殊时期企业停工待工人员和富余职工。今年以来,已发掘了一大批季节性用工企业,休渔期间2万名渔民离船上岸就业。
二是离岗不离象。树立“引人不如留人”的理念,成立县乡两级“青年之家”,为来象求职大学生提供短期免费住宿,设立离岗择业补贴,对在象山企业就业大学生,离岗后择业期间给予生活补贴。推进“数字就业”建设,建立“就业红娘”服务机制,打造资源集聚、对接精准、贯通人才与用工于一体的数字化服务平台,提供就业创业服务,提供求职招聘、智能配岗、政策查询、补贴申请等一链式服务。
三是停工不停训。深化“产教训”融合模式,组建县技师专家库,联动县内外技工学校以及25家培训机构,根据需求实施“订单培养”,创新“点单+派餐”方式,送培训进企业、到职工,见缝插针满足企业职工技能提升需求,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和转换岗位能力。今年春节期间,结合留象人员分布、岗位和生活技能等情况,组织21家培训机构和技工学校,推出54个项目(工种)免费培训“大礼包”,报名培训超过25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