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是建筑行业,每天接触的钢筋和水泥都是冷冰冰的,但在节日时收到一份礼物作为慰问,感觉还是挺温暖的。”4月14日,来自重庆市垫江县的刘建伟说起自己如今的农民工生活,边擦汗边笑着,露出淳朴的笑容。
近年来,随着城镇发展吸引了大量农民工涌入大都市。据悉,在2021年春节返岗期间,在重庆市外有工作或有工作意愿的农民工近120万人,而重庆市的不少区县仍然是劳务输出大区。作为工地上一颗颗“螺丝钉”,农民工群体的权益保障也仍是社会关注的一大重点。
能就业的“朋友圈”
今年37岁的刘建伟工龄已超过10年,2019年,刘建伟开始在云南清煜建筑劳务工程有限公司进行务工,负责砖砌体砌筑工作。据了解,和他同在一个工地进行务工的重庆籍农民工数量,超过了农民工总数的百分之六十。
刘建伟所在的施工现场。(受访者 供图)
该公司的项目经理蔡盛伟也来自垫江县,“来云南从事建筑行业十多年了,基本上每个工地上都能见到咱们重庆人的身影。”蔡盛伟说,一个项目中农民工总人数约450人,重庆籍农民工的人数就有300人左右。
为何来自重庆的农民工喜欢“扎堆”在一起打工?蔡盛伟笑着解释说,一是因为公司的创建人是一个土生土长的重庆人,想要回馈养育自己的地方,二是也想要帮助解决重庆当地农民工的就业问题。
同时,蔡盛伟称,一个建筑项目通常有五大班组,包括砌筑、钢筋、木工、水电、粉刷,每一个班组都有一个负责人,负责招聘和管理该班组的农民工。和刘建伟一样,大部分的农民工都是通过亲戚、朋友等熟人介绍而来,“朋友圈”便成为了农民工获取招聘信息的主要来源。
据介绍,最早一批农民工是1978年前往云南,更多的是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到的,一传十,十传百,在这张巨大的“朋友圈网络”下,前往云南工作的重庆籍农民工也就越来越多了。
企业担当是关键
要保障农民工各项权益,企业责无旁贷,更是关键一环。据介绍,刘建伟所在的公司,是一家以建筑劳务分包、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等为经营范围的公司。
“公司除了为农民工购买工伤保险,还单独购买了意外险,还安排专职安全员对所有新入职的农民工进行入职三级安全教育培训,通过视频讲解、现场教学等形式进行严格培训,并且每天早上上班前都要进行班前安全、技术交底会议。”蔡盛伟介绍说,对于新进工人,公司会免费发放安全帽、安全带和反光背心,并要求每位农民工都按照要求正确佩戴好劳动保护器具,以保证每位农民工的人身安全。
据了解,除了人身安全保障之外,该公司对于农民工权益保障还体现在一些细节之处。在重大节日来临之际,该公司都会给予农民工一些关怀和慰问,如在每年的中秋节都会发放月饼,在端午节给农民工送上煮好的肉粽等,以及为农民工送上一些小礼物,让大家身在他乡也能感受到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