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用好用实用活各项就业创业政策,全面加强公共就业服务,谯城区以实现稳就业促创业为核心,精准发力,稳岗位、稳就业、保民生。
稳字当头,提升就业工作质量。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谯城区积极探索线上招聘新模式,以安徽公共招聘网、微信公众号、村村通广播为媒介,协助企业免费注册招聘信息,发布招工公告,开展线上求职招聘,打破信息壁垒。共发布线上招聘会18场,招聘职位数444条,129家企业单位注册会员,岗位需求达6299个。同时,为全区69家重点企业,设立“人社服务专员”,大力宣传就业帮扶政策,了解企业用工需求,加大政策落实力度。积极利用春节期间外出务工人员返乡的有利时机,通过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等招工活动,谯城区4071人走向就业工作岗位,基本满足14家重点企业用工需求。截至目前,谯城区实现城镇新增就业715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94%以内。
一马当先,助力企业复工复产。谯城区审时度势,着力打通信息、人力、物力各项环节,打造复工复产一条龙服务,确保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两手抓、两过硬。一是发放稳岗补贴。企业是用工主体,稳企业就是稳岗位。谯城区认真贯彻《安徽省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强化稳就业工作若干政策〉的通知》(皖就〔2020〕6号)精神,通过微信、QQ群在线推介援企稳岗政策、线上解答企业疑问,答复申请方法、资金返还进度等,不断简化申请程序,加快审核速度。为联涛电子等3家企业发放一次性稳定就业补贴112万余元;为承庆堂等10家企业申报疫情期间新增人员一次性补贴4万余元;为辖区720家企业发放失业保险稳岗补贴507万余元,惠及企业员工19008人。二是开通“返岗直通车”。根据长三角地区联防联控互认机制,谯城区与18个市、县(区)签订《员工返程返岗复工人员互认协议》,并通过电话函询、包片划区等方式,主动对接扬州、义乌、苏州、上海等地人社部门了解当地企业用工需求,摸排出30余个地市(区)数百家企业共56942个岗位。联合交通、卫健等部门采取“一站式、点对点”包车直达方式,积极做好农民工返岗复工“点对点”用工对接服务,2019年,已累计往返47次“返岗直通车”,共送出1077名外出务工人员。
统筹推进,加强就业扶贫建设。一是扎实开展技能脱贫培训。存粮千斗,不如一技在手。谯城区全面走访建档立卡贫困户,充分摸排了解贫困户求职意向、培训需求等,结合实际,增设了“小吃制作”“中药材种植”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培训工种。今年以来,在13个乡镇,已开办21期技能脱贫培训班,培训贫困户980人。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汽车驾驶员技能脱贫培训的通知》。在全区范围对18-50周岁符合条件的贫困劳动者开展全面摸排,鼓励有培训需求的贫困户积极报名参加汽车驾驶培训。截至目前,通过汽车驾驶员培训61人,发放培训补贴13万余元,切实提升贫困劳动力技能水平。二是规范开发扶贫公益性岗位。根据贫困劳动者就业不宜远、劳动能力弱等特点,谯城区结合实际,按需开发光伏电站看护员、保洁员、秸秆禁烧员、护塘员等扶贫公益性岗位,共8198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居家就业,较往年同比增加67%。同时,利用“安徽省劳动用工备案系统”,将全区扶贫公益性岗位进行动态管理,并生成二维码,精准掌握贫困户就业需求及岗位情况。上调扶贫公益性岗位补贴标准,提标后,每人每年可增收至7200元。三是强化就业服务。将工厂车间搬到田间地头,全面建成华佗镇道东村扶贫车间,共吸纳建档立卡贫困劳动者12人,带动64名农村劳动力实现居家就业。同时,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等困难群体2.22万人代缴养老保险,代缴资金达222万元。通过就业扶贫、社保扶贫等工作的开展,让更多贫困劳动者稳定就业,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卞德庆 李天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