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台堡曾是80多年前红军主力会师之地,如今,将台堡所在的宁夏固原市西吉县,一场剑指贫困的战役正吹响最后的冲锋号。
西吉县是宁夏最后一个未脱贫摘帽的贫困县,在全区中贫困人口最多、脱贫难度最大。挂牌督战以来,西吉县全面开展查损补失、查漏补缺、查短补齐、查弱补强的“四查四补”工作,对照脱贫标准,用“放大镜”查问题,一个一个销号解决,火力全开战深贫。
攻克“硬核碉堡”
西海固,苦瘠甲天下。打头的“西”指六盘山西麓的西吉县,如同字的排序,西吉县的贫困程度也在西海固居首。
据记者了解,2014年西吉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有15.5万,占西海固9个贫困县区所有贫困人口的20%以上,脱贫任务艰巨。
由于山大沟深、干旱少雨,缺水是西吉县群众摆脱贫困的最大障碍。为持续纾解水困,十余年来,西吉县实施了一系列农村饮水工程,并打通了自来水到户的“最后100米”,让当地绝大部分群众不再愁饮水。截至去年底,自来水入户率已达99%。
剩下的1%主要集中在极少部分居住在高海拔地区的群众,杨彦贵家就是其中一户。早些年火石寨乡沙岗村许多村民陆续搬下山,杨彦贵和兄弟3户舍不得走,一直住在山头上,共用一口老井。“每天都要从井里抽水,存在塑料桶里,夏天放久了水会发臭。冬天取水最头疼,露在外面的水管经常冻住,要把管子卸下来用开水烫,人跟牛都等着喝水呢,把人能整哭!”杨彦贵说,有时抽不出水,只能下山拉水。
今年6月,水利部门在他家不远处建起一个10立方米的小蓄水池,水泵自动抽井水入池,从地下管道流进厨房。“啥时候拧开都有水,方便得很,水也干净!”杨彦贵笑着说。
如今,西吉县所有农户饮水安全已达标。此外,其他“硬核碉堡”也正被一一攻克。截至目前,全县8.1万适龄儿童没有一个因贫辍学,同时实现了贫困人口医保缴纳和1200多户无劳动能力者兜底保障全覆盖。易地扶贫搬迁户的后续帮扶也在持续加强,同时不漏管易致贫返贫的监测户和边缘户。
一个个家庭因此发生巨变。火石寨乡小川村最后一户住土坯房的马登科在政府3万元的补贴下建起了砖瓦新房,再也不怕下暴雨房子会塌了;田坪乡庙山村的闫玉忠靠干砖瓦活供4个孩子上大学,在全村新增的公益性岗位帮助下,又多了一份保洁员工作,缓解了经济压力;震湖乡孟湾村,妻子患白血病的王延清被定为监测户,有了低保保障,不再掉到贫困线以下……
“网格化”各个击破
县级干部带头自查30个薄弱村、科级干部带头自查其他265个村、调动8000多名干部每人帮扶3至5户贫困户……今年,西吉县的帮扶干部遍布贫困乡村田间农舍,撒开一张包片包户、上下联动、全面覆盖的大网,以“网格化”管理,把脱贫那些事办细办实。
一户都不落。摸排本村人员的同时,西吉县要求帮扶干部还要调查外流人员的生活状况。小川村村委会副主任马宏虎6月刚刚结束长达10天的出差,他和包村干部开着私家车,一路北上跑了七八个市县,最远跑到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拿着名单一一敲开村里外流人员的家门。
“这63户是很多年前因为太穷了外出谋生的人,但户籍在本村。他们和村里人很少联系,现在收入怎么样?是否有安全住房?孩子上学没?必须到现场核查。”马宏虎说,这些人大多白天在外打工,帮扶干部晚上才能入户,经常忙到半夜。住房、饮水情况要拍照,学生在读、医保缴纳要开证明,还要本人签字确认,再找村委会盖章。“虽然辛苦,但很高兴看到他们生活都不错,全部摸排一遍我们心里也有底了。”马宏虎说。
一点花架子不摆。搞产业扶贫时,帮扶干部不仅要把政策送到农户家,还要替大家想在前、干在前。田坪乡南岔村包户干部姚爱民从2017年开始负责5户贫困户脱贫。“有两户养殖规模扩大,去年劝他们尽快建青贮池,都觉得没啥用,到今年还不愿意建。”姚爱民说,养牛规模增加到5头以上,饲料需求量比较大,就要有长远打算。“建青贮池玉米发酵更有营养,一次把饲料拌好不用每天铡草,贫困户可能一时想不了那么多,所以今年我又来来回回劝说,干部的作用不就体现在这儿嘛!”
一个难题也不放过。在“网格化”推进挂牌督战过程中,做老百姓的思想工作是干部最头疼的。“改变观念真是太难了!”田坪乡庙山村是西吉县最偏远乡的最偏远村,驻村第一书记杨治斌说,今年全村一轮轮“过筛子”发现了36个问题,要数危房拆除最难办。由于发展落后,这个村土坯房存量大,涉及81户人。
面对祖祖辈辈住惯了的老房子,即使新房已盖好,乡亲们就是不舍得搬。一位89岁的老人几乎让杨治斌束手无策,只要一提拆房子,老人就情绪激动,说还不如要了他的命,但是老房子顶梁不牢、墙体裂缝,不能放任不管。杨治斌思来想去,通过联系他在外地打工的儿子劝说,找和他相熟的村支书上门,和单位领导一起拜访,最后老人终于被说动,搬进新家。
对接乡村振兴打好“持久战”
战贫到了一鼓作气翻越最后高山的时刻,要让贫困彻底远离这片田野,西吉县上下咬紧了牙关,希望通过持续精准发力,把有些领域的问题往长远谋划,同时把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降到最低。
首先是管理吃水。西吉县水务局副局长王百灵告诉记者,吃好水只是第一步,管好水才是长久之计。西吉县由于山大沟深,供水管线长度达7000多公里,水费难收、偷水漏水等问题长期存在,还有一些群众因居住海拔高,在管道末端,面临不稳定供水的情况。为改变这一状况,他们目前正在推进农村饮水企业化管理,同步实施“互联网+农村饮水”工程。“实现农村供水管理信息化、智能化,将对节约用水、提高供水稳定率有很大帮助。”王百灵说,未来他们还要把这项工作继续推进下去。
其次是应对疫情冲击。记者了解到,今年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群众难务工、企业难开工、牛羊难出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脱贫攻坚的进度。对此,西吉县通过加快组织劳务输出、打通牛羊补栏渠道等举措,全力追回损失,下半年还将争取向福建、广东等地输出劳动力1万余人,让贫困群众端稳饭碗。
一些乡村打算主动找寻机会,保障老百姓在家门口有钱赚。记者在偏城乡涵江村看到,村子虽然偏僻,扶贫车间早已建成运转。驻村第一书记秦振邦说,车间主要替外地企业生产电子产品,出口国外,现在受疫情影响订单少了,大家都在积极想办法不让车间的机器停下来,最近养殖、务工情况好转,他准备赶紧到县上跑跑,对接新企业。
最后是抓实产业扶贫。西吉县扶贫办副主任陈晓宁说,西吉将抓好产业服务,落实落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扩大优质杂粮和冷凉蔬菜种植面积,重点抓好马铃薯、肉牛等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保障群众稳定增收。
受访人士表示,借着精准脱贫的东风,山变绿、路变平,产业兴旺、村庄变美,未来“脱贫摘帽”的乡村将继续内外兼修,擦亮乡村振兴的生态底色。(邹欣媛 马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