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雷山:坚持“四个不摘” 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

2020.06.16
持续用好农村危房改造政策,对全县群众住房进行再排查,特别是强化对建档立卡群众住房安全排查力度,一旦发现住房存在安全隐患,立即整改,彻底解决全县农户家庭的住房安全问题,全县困难群众安全住房得到全面保障。 除此之外,雷山县还依托大数据平台,强化排查摸底,建立防止返贫致贫预警机制,强化监测管理,建立分类动态帮扶机制,强化帮扶实效,健全巩固脱贫成效机制,确保及时精准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动态帮扶。 干群努力奋斗,铺就幸福坦途。

2019年4月,地处苗岭雷公山腹地的雷山县,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成功摘掉了贫困县的“穷帽子”。

脱贫不松劲,摘帽不解甲。一年多来,雷山县严格按照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监管“四个不摘”要求,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摘帽不解甲 攻坚不放松

五月初夏,走进雷山县大塘镇南脑村,只见南脑河奔流不息,一幢幢吊脚楼层层叠叠,村边一棵棵楠木古树吐露新芽郁郁葱葱,山上田里黄精、天冬等中药材焕发勃勃生机,格外美丽。

“感谢蒲书记来帮我修破房子。”见到驻村第一书记蒲世民入户走访,70多岁的孤寡老人王顺彬紧紧握住蒲世民的手,久久不肯放开。

“脱贫摘帽,并不意味着脱贫攻坚工作画上了句号,就可以歇一歇、缓一缓了。”蒲世民说,一年多来,他和其他驻村帮扶干部依旧吃住在村,努力落实各项帮扶政策,为群众解决各种难题。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脱贫攻坚工作的新起点。退出贫困县序列以来,雷山县坚持队伍不撤、任务不松,900多名网格员依旧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与村民一起谋划产业、抓实村级事务,共同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据了解,摘帽后,雷山县继续严格落实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状,坚持县、乡、村三级“一把手”抓脱贫攻坚,持续实行县级干部包乡镇、科级干部包村脱贫工作机制,乡镇战区指挥长(县委常委)一线指挥督导,副指挥长(副县级领导干部)常驻乡镇指挥,村“两委一队”常态化驻村“网格化”开展工作。2419名结对帮扶干部继续落实“扶贫工作日”制度,进村入户开展结对帮扶工作,做到队伍不撤、人员不散、力量不减。

与此同时,雷山县研究出台了《雷山县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实施方案》,聚焦“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确保思想不松、措施不松、力度不松,大力实施基础设施、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社保扶贫、生态扶贫、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基层党建“十大巩固提升工程”,健全完善稳定脱贫长效机制,扎实开展“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动态“回头看”,将贫困群众“扶上马”后再“送一程”,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确保稳定脱贫、防止返贫。

念好产业经 谱好增收曲

初夏时节,苗疆大地披上了浓浓绿装。

走在望丰乡三角田村连绵起伏的茶园上,时而看到来回穿梭的身影,时而传来互相呼唤的声音,茶园基地上随处可见村民喜获丰收洋溢的笑容。

“380多亩的茶叶,自己采,自己加工,忙不过来,只能请人来摘,茶叶收入对半分。茶叶不浪费,经济不损失,还可以为部分贫困户增加一点收入,大家共享产业发展福利嘛。”三角田村党员致富带头人、茶叶种植大户吴先恒说。

不远处,雷山云尖农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工人们正在开足马力,紧张有序地开展生产加工……

目前,全县茶园面积达16.24万亩,其中投产面积达13.05万亩,实现常住人口农民人均1.5亩茶,年茶靑收入4.5亿元,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有近3000元来自于茶产业,产业覆盖1.78万户7.8万人,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2600余户1.1万余人持续增收、稳定脱贫。

打赢脱贫攻坚战,产业发展是关键。雷山县坚持把发展产业和带动就业作为持续带动群众增收的重要抓手,紧扣产业发展“八要素”,着力打造山地生态特色农业循环经济,突出乡村旅游、茶产业、笋用竹三大主导产业,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全面加快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持续巩固提升产业扶贫成果,为乡村振兴战略夯实产业基础。

同时,雷山县还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的实施意见》,制定了《雷山县巩固提升脱贫成果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以及配套制定了乡村旅游、茶、笋用竹三大主导产业发展专项实施方案和技术规程。

“如果没有这片茶叶,恐怕我也脱不了贫。”谈起茶叶带来的红利,望丰乡三角田村县贫困户李通胜龙感慨万千。

雷山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和“村社合一”组织方式,并将利益联结到户到人,让所有贫困户通过入股分红、就业务工、土地流转、自主发展产业等方式稳定增收,实现乡乡有龙头企业、村村有专业合作社、农民个个是合作社社员,力争让致富产业全覆盖,每个村民都能增收、受益。

据统计,2019年,雷山县乡村旅游业直接或间接带动近1.1万户3万人稳定增收脱贫致富,户均增收3500元以上。整合各类资金累计1313万元,发展茶产业,新建茶园10071亩,改造中低产茶园4.1万亩,茶园套种经济苗木3.79万亩。积极稳步推进笋用竹产业,已完成竹苗种植2万余亩,力争2020年建成笋用竹种植示范及苗圃基地4万亩以上;野生抚育5万亩以上。

全力补短板 打赢歼灭战

在田里忙了一天的刘昌烈回到家中,打开自来水龙头,双手捧起喷涌而出的干净自来水,舒爽地洗了把脸。但要在两年前,他不敢这般奢侈。

刘昌烈居住在雷山县望丰乡乌的村党鸟自然寨,地处海拔900多米的山腰上,千百年来居住在此的村民就面临饮水“三难”:人畜饮水难、生活用水难、生产用水难。党鸟自然寨“缺水”问题成为了村民的“症结”与“苦痛”。

“以前,只要田土里边有水浸出,村民都会喜出望外在那里挖个‘坑’来蓄水,然后几家人就轮流去那里取水洗衣做饭。”曾经那些缺水的苦日子让刘昌烈记忆深刻。

2018年,乌的村党鸟自然寨农村安全饮水再次提升改造,党鸟自然寨50多户250余人的饮水困难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为巩固脱贫成效,提升脱贫质量,雷山全面排查154个村水、电、路、讯和公共服务设施情况,合理利用上级主管部门建设计划和财政资金,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切实以良好的基础设施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提高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据雷山县水务局局长唐禄鹏介绍,脱贫摘帽后,为了进一步巩固农村饮水安全战果,雷山县及时制定了《雷山县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攻坚决战行动项目实施方案》,投入资金1055万元,实施农村饮水安全项目17处,彻底解决了全县近14万群众的安全饮水难问题。

除了在农村饮水安全上加大投入,雷山县还投入7430万元,实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山塘10座,渠道200公里,全力解决农田灌溉难题;整合资金65816.95万元建设鸡鸠水库、西江水库、翁养水库、望丰水库等一批骨干水源工程,切实解决全县工程性缺水难题。

补短板,强弱项,乌的村在通自来水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入户饮水管网建设等,从根本上解决了困扰群众千百年的饮水“三难”问题。“打开水龙头,清水哗哗流,如今全村人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日子越来越红火。”刘昌烈说。

在奋力补基础设施短板和弱项的同时,雷山还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按照“不漏一户、不落一人、不差一项”的原则进行地毯式精准排查,找准群众差什么,对症下药补短板,不留死角地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努力让脱贫答卷更精彩。

织牢民生网 致富有保障

近日,走进大塘镇新联村村民李乃你家中,只见房前屋后干净整洁,客厅里整整齐齐地摆放着电冰箱、电视机等家用电器,正要打算到山上去巡山的她看到驻村第一书记到来,又放下柴刀和“客人”们聊了起来。

“杨书记,我们村脱贫出列后,我是不是没有低保了?”

“脱贫不脱政策,你不用担心。”驻村第一书记杨胜国安慰道。据了解,已经50多岁的李乃你,去年年底丈夫因病去世,留下孤零零的一个人,家庭经济比较困难,驻村工作队了解到她这一情况后,不仅安排护林员公益性岗位给她,还通过评议让她享受低保政策,织牢了防止返贫保障网。

脱掉“穷帽”后,很多群众担心失去扶贫政策保障,会造成后续发展乏力,甚至又回到以前的贫困日子。

对此,雷山县严格坚持“脱贫不脱政策”,不仅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继续享受脱贫攻坚各项惠民政策,还采取切实措施扎牢民生网,为幸福“加码”。

继续深入实施教育扶贫,着力落实精准资助政策、改善教育办学条件、完善特殊群体关爱体系,充分发挥教育扶贫“造血”功能,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全县没有一名适龄儿童因贫因病辍学,有效阻断了贫困代际传递。

持续全面落实医疗扶贫政策,参合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县内住院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即时结报。继续推行乡村医生签约服务,签约服务率达100%。除此之外,还不断改善城乡村三级医疗卫生基础设施,配齐医务人员,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持续用好农村危房改造政策,对全县群众住房进行再排查,特别是强化对建档立卡群众住房安全排查力度,一旦发现住房存在安全隐患,立即整改,彻底解决全县农户家庭的住房安全问题,全县困难群众安全住房得到全面保障。

除此之外,雷山县还依托大数据平台,强化排查摸底,建立防止返贫致贫预警机制,强化监测管理,建立分类动态帮扶机制,强化帮扶实效,健全巩固脱贫成效机制,确保及时精准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动态帮扶。

干群努力奋斗,铺就幸福坦途。雷山坚持“四不摘”扎实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不断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在提升幸福感中促成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 脱贫
  • 产业
  • 雷山县
  • 攻坚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