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南昌市人社局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坚持疫情防控和就业扶贫“双线作战”,创新思路,运用“1255”工作法,落细落实落严就业扶贫工作,以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持续做到疫情防控不缺位,就业扶贫不断档,为确保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贡献人社力量。
紧盯“一个目标”明方向
南昌市人社局紧紧围绕帮助有就业意愿的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脱贫的目标,准确把握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就业扶贫面临的新形势,采取强有力举措持续巩固提高就业扶贫成效,让贫困劳动力端稳就业的“饭碗”,确保“一人不少、一户不落”全面完成就业扶贫任务,全力确保贫困群众稳定增收。
强化“两项督导”促落实
通过健全制度,压实责任,全面了解扶贫工作开展情况及各项扶贫政策落实情况,以检查促落实,以指导促成效。
一是强化定期调度。制定下发《2020年南昌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脱贫攻坚工作要点》,对近期脱贫攻坚工作进行安排部署,细化措施,压实责任。推行市、县就业部门一把手“调度、总结” 工作制度,每半月一调度,每月一总结,强化责任落实,确保各项工作形成闭环。持续开展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整治,以严的作风、实的成效打好决胜脱贫攻坚收官战。
二是强化交叉检查。成立市局巡查整改工作领导小组,联合驻局纪检监察组采取交叉考核的方式抽调市县区扶贫专干组成督战调研督导小组,由局领导带队,深入三县两区一线,开展问题大排查,重点对照中央巡视组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和省级脱贫攻坚督导反馈的交通补贴发放不到位、公益性岗位设置不合理等问题,再次核查资料,查漏补缺,对于“数字脱贫”、“虚假扶贫”等扶贫领域腐败及作风问题线索一旦发现,及时移交并坚决查处,确保就业扶贫工作取得实效,贫困户稳定脱贫保持长效。
完善“五个台账”牢基础
以村为单位,建立完善贫困劳动力资源、公益性岗位、技能培训、扶贫车间和交通补贴等五个台账,做到底数清、目标责任明。一是完善贫困劳动力资源台账,包括贫困劳动力基本信息、就业状况、就业意愿、务工种类等信息。二是公益性岗位台账,包括本地公益性岗位数量、安置对象情况等信息。三是技能培训台账,包括贫困劳动力基本信息、就业状况、培训需求、本地培训资源等信息。四是扶贫车间台账,包括本地扶贫车间岗位需求情况、吸纳贫困劳动力情况、补贴发放情况等信息。五是交通补贴台账,包括申请人基本信息、去向、补贴金额等信息。
落实“五个一批”稳增收
聚焦贫困劳动力需求,提供精准就业帮扶,实现贫困群众稳定增收脱贫。
一是招聘服务推荐一批。强化线上服务。把贫困劳动力作为“百千万招聘专项行动”的重中之重,加强岗位征集供给,增加招聘活动频次,提供更加专业、更加高效的供需对接服务。适时开展线下招聘。根据疫情防控总体部署,有针对性组织线下招聘,开展以工业园区定向、乡镇(村)定点式等线下招聘,送岗下乡、送人进企。强化专场专区招聘,要求各县区举办不少于2场就业扶贫线上线下专场招聘活动,通过各级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微信公众号发布招工信息和招聘活动,引导贫困劳动力获取岗位信息和补贴政策,帮助一批有能力、有技能的贫困劳动力对接岗位实现就业。今年以来,开展扶贫招聘推广活动18场,1500余家企业提供近万个招聘岗位,发布岗位短信2.71万条,制作一批就业扶贫政策宣传语音播报发布至各贫困村,群发政信宣传信息1.5万条。据统计,仅“春风行动暨就业援助月”期间,就帮助了5906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就业,其中县(区)内就业4031人,县(区)外就业1875人。
二是扶贫车间帮扶一批。加强与扶贫部门沟通联系,及时全面掌握扶贫车间认定、清理动态变化信息及吸纳贫困劳动力情况,建立基础信息台账。按规定及时落实扶贫车间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补贴政策,2019年以来,吸纳贫困劳动力351人,补贴金额达259000元。对因扶贫车间摘牌清理而退出的贫困劳动力,继续采取后续的帮扶措施,为其提供至少1-2次就业服务。
三是统筹组织培训一批。开展深入摸底,全面掌握贫困劳动力的培训需求,整合培训供给资源,结合市场需求和贫困劳动力培训意愿,通过统筹制定实施专项培训计划、购买培训服务等方式,有针对性的组织开展培训。对企业新录用就业的贫困劳动力,通过组织开展岗前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促进尽快适应岗位需要。探索开辟线上培训平台和渠道,增强培训针对性和有效性。及时兑现职业培训补贴、生活费补贴政策,激发企业、培训机构和贫困劳动力各方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019年以来,共组织贫困劳动力培训2826人,补贴278480元。
四是促进转移就业一批。规定有贫困劳动力的行政村确定一名联络员,负责收集企业用工需求,以行政村为单位向企业推荐贫困劳动力。积极调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大中专院校、技工学校和基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所开展有组织劳务输出,按照规定给予就业创业服务补贴。加大返岗交通补贴宣传力度,及时兑现补贴政策。
五是公益岗位安置一批。建立市、县、乡(村)三级公益性岗位实名制台账,严格规范岗位开发、信息发布、人员聘任、公开公示、日常管理、补贴落实等各个环节。扎实推进岗位开发管理工作,合理确定安置对象范围,定期、不定期开展监督检查。指导用工单位与贫困劳动力签订公益性岗位安置协议,建立考勤、考核制度,保障岗位待遇。对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的贫困劳动力,给予岗位补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等补贴。2019年以来,开发扶贫专岗3769个,补贴金额达7456102.3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