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劳动力151人就业,临时用工6000人次/年以上,村民每户增收2.5万元以上,被村民亲切地称为“萝卜姐姐”。
脱贫攻坚,人才为先。近年来,贵州充分发挥人才优势,通过专业技术人员下基层、东西部人才协作等举措,破解生产技术难题,促进群众增收,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技术人员下基层
注入脱贫攻坚“智动力”
“我每天在基地务工,还将自己的十几亩土地流转给合作社,一年收入有3万多元,生活根本不用愁了!”村民王永琴说着近几年种植萝卜给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宽敞平坦的公路、错落有致的村庄、标准化的产业基地、荷包鼓鼓的村民……一切的改变都要从余慧明说起。
余慧明是毕节市七星关区农科所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七星关区碧秀佳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从事蔬菜种植产业31年。在获知2018年3月颁发的《贵州省支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助力脱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相关政策后,她决定甩开膀子“大干一场”。
立足土壤、气候、环境等资源优势,她在七星关区朱昌镇青杠村流转土地发展种植大白萝卜,并建立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以提供劳务、土地流转参与入股等方式帮扶贫困户66户300人。2019年1月,青杠村大白萝卜种植基地的5万公斤萝卜远销迪拜,一时声名鹊起,赢得省委书记“点赞”。“毕节大白萝卜”成为了毕节特色农产品的一张靓丽名片。
政策的保障让技术人员“放开胆子干实业”,成为当地传播农业技术、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力量。截至目前,全省共鼓励支持406名专业技术人员到贫困地区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涉及产业项目397个;投入资金4.5亿元,撬动产业项目资金16.3亿元;通过创新创业带动贫困地区3.5万人就业,其中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7069人。
聚焦脱贫攻坚一线技术人才短缺难题,贵州出台《鼓励支持有关人员到贫困地区领创龙头企业或合作社助力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方案》,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多措并举鼓励和引导有关人员向农村流动,扎根农村、服务农业。
东西部人才协作
形成对口帮扶“同心力”
在铜仁市碧江区中医院,说起药剂科挂职副主任严志强,大家都竖起大拇指称赞。严志强是江苏昆山市中医院的主管中药师,2017年7月,他来到碧江区中医院与其他医生一起,帮助提升该区中医药综合服务能力。
在15个月的对口帮扶工作中,严志强结合等级医院创建这条主线,组织多次大型活动,在抗菌药物管理、新技术引进、医联体互助、中医文化推广等方面成效斐然。2019年度帮助医院获得4项贵州省中医药管理局课题的立项,带领帮扶团队引入两项新技术;策划并组织培训,协助碧江区中医院举办首届“膏方节”。
作为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的贵州,东西部协作帮扶机制建立以来,与对口帮扶省市开展了大面积的专业技术人员帮扶、交流等活动,共聚合东西部人才之力,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2018年,东部帮扶省市选派援黔人才4574人,接收贵州派出人才交流3873人。2019年以来,协作双方互派人才挂职锻炼650人次,东部帮扶城市选派1800余名专家教授和专业技术人员到贵州开展“组团式”帮扶,“智慧火花”在黔贵大地上不断闪现。
铜仁市万山区第一小学副校长陆伟,带领苏州教育团队先后为学校捐赠6套价值36000元的教研器材,并利用远程教育平台开展教学活动。来自杭州的黔东南州台江县人民医院院长汪四花成功将东部发达地区管理新理念嵌入台江分医院,新建学科平台23个,新增和修订制度、流程200余项,开展新技术新项目研发112项。
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贵州脱贫攻坚进入“决胜期”,在关键阶段、冲刺阶段,只有广开门路、“开渠引才”,将“扶贫”转化为“扶智”,才能更精准、更快速、更稳固地推进脱贫工作,助力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