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这份工作,让我们一家的日子有了希望!”家住广西壮族自治区浦北县的余明莲说。几年前,余明莲的丈夫因病去世,她到该县富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龙门镇平垌分公司扶贫车间工作。“靠着工资收入,我不仅能供养儿女读书,还还清了为丈夫治病时欠下的债务。去年11月,我家已经顺利脱贫了!”余明莲一脸自豪。
近年来,广西围绕“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以家门口就业帮扶、精准职业培训、搭建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平台为抓手,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就业创业工作取得实效。广西人社厅副厅长黄学军介绍,截至今年4月底,全区已搬迁入住69.45万人,其中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41.74万人,实现转移就业25.24万人。
摸底+兜底 目标明确任务清
今年,广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转入扎实做好搬迁户后续产业发展、就业创业兜底等扶持工作的阶段。广西不断建立健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就业扶持的政策体系,将就业扶持作为促进搬迁人员实现稳定增收的支撑。
“我们坚持‘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旅则旅’的原则,确保搬迁到县城、产业园区、重点镇安置点的搬迁贫困户每户至少1名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意愿的家庭成员实现稳定就业。”广西水库和扶贫易地安置中心副主任谭峰介绍,从2018年5月起,广西对有易地扶贫搬迁任务的市、县搬迁劳动力的基本信息、就业情况、参保情况、培训情况等进行调查,建立已就业和未就业人员动态清单,为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决策依据。
今年3月19日,广西以贫困家庭劳动力资源底数清、就业意愿清、素质能力清、培训需求清“四个清”为目标,再次对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就业状况进行摸底调查。“只有做好调查,精准掌握搬迁群众的就业、培训意愿,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帮扶,做好搬迁群众的贴心人。”广西就业局农民工科科长陈燕说。
车间+园区 门口筑巢迎归燕
提起搬迁以来的生活,家住田东县思林镇江南安置小区的吴华农感触很深。
“以前,我一直担心搬来后无事可做。现在,一家人住上新楼房,下楼就可以打工挣钱,真不错!”吴华农说。
目前,广西探索形成了工厂式、居家式、种养式、贸易流通式、乡村旅游式五种就业扶贫车间模式,优先选择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建设就业扶贫车间。“我们对被认定为就业扶贫车间的企业给予一定补贴,以鼓励企业加大培训力度。同时,被认定为就业扶贫车间的企业还可根据吸纳就业情况申请不超过30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广西人社厅有关负责人介绍,截至今年4月底,广西已认定就业扶贫车间1469家,共吸纳12.3万人就业,其中贫困劳动力1.8万人。
浦北县寨圩镇芊源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去年8月被认定为该县就业扶贫车间,目前在岗员工已经达到80多人,其中贫困劳动力12人。公司负责人何立靖说:“我去年5月返乡创办公司以来,得到了寨圩镇党委和政府不少帮助。我要好好干,让更多乡亲来公司上班赚钱!”
自2015年起,广西充分发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输出大省(区)优势,鼓励和引导农民工带着资金、技术返乡创业。今年以来,广西加大自治区级农民工创业园建设力度和资金扶持力度,截至今年一季度,全区38个农民工创业园已入驻企业达805家,其中农民工创办的企业532家;提供就业岗位4.8万个,吸纳2.2万名农民工就业,其中贫困人员3760人。
培训+劳务 转移就业一条龙
在帮助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的同时,广西以提升从业人员技能水平为抓手,促进更多的搬迁人员转移就业。
上林县易地扶贫搬迁人员卢湖山参加电子装配职业技能培训后,进入该县春山科技电子厂工作。“工厂离家不远,方便我照顾家里,每月我能挣2000多元钱。”卢湖山说。
“广西以就业为导向,鼓励引导易地搬迁建档立卡贫困家庭适龄人员参加‘两后生’职业培训专项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有培训意愿的贫困劳动力参加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并为参训人员落实培训补贴和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广西人社厅有关负责人表示。
广东省高州市第一技工学校副校长李道发受邀到上林县为当地的贫困人员授课,见证了许多参训人员的人生转变:“参训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员不仅不用交学费,每人每天还有30元的补助。学员学成后,有的去广东做厨师,有的自己开饭店、农家乐,日子越过越好!”
“广西人社部门与广东省建立了跨区域、常态化的岗位信息共享和发布机制,为贫困搬迁人员畅通外出务工就业渠道。”广西人社厅有关负责人介绍,广西依托驻粤帮扶,加强对广西驻粤劳务办事处和7个驻市劳务工作站的指导和扶持,充分发挥其“信息站、维权站、引才站”的功能作用,切实督促企业与在粤务工的贫困劳动力签订劳动合同,为广西在粤务工人员就业做好服务。
今年以来,广西与广东各级就业部门对接工作226次,广东向广西提供1662家企业的就业岗位14.91万个,召开东西部劳务协作现场招聘会290场、远程在线招聘会24场,吸引23.3万人次应聘,有组织输送261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