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收入分配改革 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访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企业薪酬研究室主任刘军胜

2019.06.14
刘军胜:下一步深化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分配理念上应更加注重共建共享;在工资水平上应更加注重健康持续平衡增长;在工资结构上应更加注重全面薪酬;在工资关系上应更加注重向低收入劳动者倾斜。 深化改革要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向往为目标,以强化工资立法、推进依法改革为手段,以促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相协调、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相协调为根本宗旨,通过健全工资收入分配宏观调控机制、全要素分配机制、工资决定机制、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工资支付保障机制、社保兜底机制、三次分配机制等十大机制的制度安排,来健全完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运行要求的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体系。

居民收入占比最高 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未来可期

记者:目前,我国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取得了哪些进展?

刘军胜:近些年来,政府高度重视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通过促进工资收入正常增长、完善税收调节和社会保障等措施,不断优化收入分配格局,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在收入分配格局方面,居民收入占比保持领先。2000年至2016年,居民收入占比小幅下降至61.32%,仍占比最高。同期,企业收入占比呈小幅上升趋势,2016年占比为24.27%。政府收入占比呈微幅上升趋势,2016年占比为14.48%。

在收入分配差距方面,十三五时期我国收入分配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微幅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倍数比值从2016年的2.72微幅下降至2018年的2.69;地区工资极值比从2015年的2.46微幅下降至2017年的2.41,收入分配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得以遏制。

记者:居民收入增长是否与经济增长保持了同步性?

刘军胜: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是深化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的同步性有所不同。同步性的评估可以用增速调整率评估法进行比较,根据测算显示:1978-2018年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同步性可以认定为“较好”,而同期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同步性则“较差”。

如果采用国际比较的方法,以美国人均GDP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同步性为参照,那么我国2018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发展水平比人均GDP的发展水平落后了5-6年。由此推算,通过未来六到十年左右的深化改革,实现我国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的同步增长基本可期。

收入差距相对较大 缩小差距仍是改革的重要目标

记者: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领域还面临哪些问题?

刘军胜:面临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工资收入分配行业差距相对较大,行业工资极值比从2015年的3.59上涨至2017年的3.65。自2016年起,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取代金融业,成为工资水平最高的行业。信息行业具有充分竞争和知识密集的特征,收入分配向其倾斜符合市场化改革趋势。应当注意的是,相对于多数西方发达国家,目前我国行业工资极值比仍相对较高,有待通过深化改革加以优化。

不同经济类型企业的工资差距较大,国有企业平均工资最高,民营企业平均工资最低。改革开放以来,国有、集体、民营三种经济类型的职工平均工资每年均有一定涨幅,但三者之间的差距仍然比较明显。部分国有企业职工享受了一部分非市场化因素带来的红利,需要深化改革加以破除。

城乡居民收入群体差距加大。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五等份极值比从2015年的5.32微幅扩大至2017年的5.6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五等份极值比从2015年的8.43小幅扩大至2017年的9.48,城乡居民收入群体差距明显偏高。

2017年,反映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基尼系数达到0.467,超过许多发达国家,也超过国际警戒线。因此,缩小工资收入分配差距,降低基尼系数,仍是下一步我国深化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目标。

搭建全要素分配机制 完善十大机制系列制度安排

记者:下一步,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方向和对策是什么?

刘军胜:下一步深化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分配理念上应更加注重共建共享;在工资水平上应更加注重健康持续平衡增长;在工资结构上应更加注重全面薪酬;在工资关系上应更加注重向低收入劳动者倾斜。

深化改革要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向往为目标,以强化工资立法、推进依法改革为手段,以促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相协调、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相协调为根本宗旨,通过健全工资收入分配宏观调控机制、全要素分配机制、工资决定机制、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工资支付保障机制、社保兜底机制、三次分配机制等十大机制的制度安排,来健全完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运行要求的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体系。对此,政府已经做了大量工作,但仍有很多工作没有完成,需要继续深化改革。

下一步深化改革将更加强调共建共享,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更加强调依法改革,推进工资立法进程;更加强调健全初次分配机制,推进初次分配、二次分配、三次分配改革相协调、相配套;更加强调健全劳动、管理、技术、知识、创意等全要素分配机制,激发要素拥有者的积极性,促进各种生产要素竞相迸发。

用工方式发生变革 工资收入分配呈现新趋势

记者:未来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将会呈现怎样的新趋势?

刘军胜:在传统劳动关系下,劳动者的工作是企业管理流程的一个环节,劳动者需按照企业的流程指令参加劳动。未来,企业将根据市场需求下达工作订单,劳动者根据订单自主选择提供劳动,企业成为劳动的组装平台。如何结合市场需求下达工作订单并整合自主化的劳动者完成劳动任务,将成为人力资源部门的新职能。

为适应人力资源管理的新形势,未来企业工资收入分配也将呈现新趋势。

一是劳动商品化。在传统劳动关系下,劳动力是商品,企业向劳动者支付的工资是劳动力商品的价值,而非劳动的价值,其差价是剩余价值,即利润。未来,劳动将成为商品,企业向劳动者支付的工资是劳动的价值,企业的利润来自于劳动组装平台的独特组织模式。如何给商品化的劳动定价,将是有关部门面临的新挑战。

二是工资股权化。在传统组织模式下,企业根据战略设置岗位,根据岗位任职条件选择劳动者,并依岗位价值度确定工资。未来,组织模式不以固定岗位而以不特定劳动为基础。不特定劳动将由人工智能或社会进行提供。如何设计独特的组织模式及提供独特的股权激励方案,将成为有关部门的新课题。(张赢方)

  • 收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