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岁的赵连江万万没想到,自己能搭上产业脱贫的车,摘掉贫困帽。
赵连江是黑龙江省兰西县林盛村贫困人员。前不久一天下午3点多,习惯冬季吃两顿饭的老赵和老伴正坐在火炕上吃饭,土豆炖猪肉还冒着热气,主食是豆包和年糕,一小盆稀饭摆在桌前。
“以前身体不好,总吃药,还没啥来钱道,现在吃喝不愁,要感谢赵队长帮着张罗合作社,让我们这些贫困人员分了红。”赵连江说。
赵连江说的赵队长叫赵谦,是黑龙江省财政厅文化处处长。2017年5月,赵谦来到林盛村,担任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
挖掘能人潜力发挥市场牵动力
兰西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呼兰河穿城而过。林盛村就在呼兰河岸边,有8个自然屯,建档立卡贫困户一共31户59人。
兰西县与临近的肇东市同纬度,为什么那里小米那么有名,兰西小米就不行呢?刚到林盛村的赵谦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 “缺少产业带动是重要原因。”
“发展产业,必须有能人,但很多贫困人员都是老弱病残,要体力没体力,要经验没经验。”赵谦认为,通过产业项目支持,挖掘村里能人潜力,发挥市场的牵动力,是一个可行思路。
赵谦说,省里为每个省直扶贫工作队安排了产业帮扶资金。他和工作队其他队员商量后,拿出一部分资金投到新组建的“呼兰河右岸谷物种植加工合作社”,算作村集体入股。由村里致富能人杨成业牵头发展合作社,1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带地入社。
“合作社按规模化种植谷物杂粮,还建成了日加工能力20吨的谷物加工厂,2017年与2018年,都为贫困户分了红。”合作社理事长杨成业说,赵连江的分红就来自这个合作社。
发展多个产业与贫困户利益共享
一些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员也在产业扶贫中受益。
今年春节前夕,林盛村王章屯的“十八湾豆腐坊”里格外忙碌,老远就能看到屋里冒出的热气。65岁的贫困人员赵明志一会儿就从车间端出一屉新做好的豆腐,放到隔壁房间里冷冻, “冻豆腐”打好包装就发往哈尔滨等地。
“我岁数大,重体力活儿干不了,正好村里有了豆腐坊,就过来打零工,一天能挣100元钱。”赵明志高兴地说。
目前,林盛村已经发展起杂粮种植加工、畜禽养殖、豆制品加工和果蔬种植等多个扶贫产业,并与贫困户建立了利益共享机制。2017年,这些扶贫产业为林盛村每位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平均分红3200元, 2018年增至4600元。
“我们手里这些帮扶资金是有限的,但注入产业项目中就会产生更大、更持久的效益。”赵谦说,村里的扶贫产业项目每年都根据效益提取一定比例的扶贫基金。 “目前全村扶贫基金结余21.48万元,都用于给贫困人员分红和解决实际困难。”
在产业带动下,林盛村种植结构调整加快,去年全村种植杂粮、果蔬等高效农作物面积已达1800多亩,同比增加15%。
不久前,林盛村又传来好消息。一个年加工蔬菜3000吨的酱腌菜项目正式落户,将在今年9月投产,产品主要出口韩国和日本,预计每年可实现产值3000万元。
“村集体以土地入股300万元,企业投资1500万元,项目达成后村集体收益将用于带动贫困户脱贫和发展村集体经济。”赵谦说,今年村里剩下的3户7人也将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