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技之长,打工也攒不下钱,也不是长久之计。”家住陕西省铜川市田峪村的小杨,完成学业后一直在西安打工。
2019年,通过田峪村信息员的宣传,小杨得知人社部门正在组织订单式技能培训,培训后只要成绩合格,便直接能就业。过完年他就没再外出打工,选择报名参加电工培训,“这个培训很实用,掌握一门技能也正是我迫切需要的。有了职业资格证,以后再找工作会更有竞争力。”
小杨是众多参加订单式培训的农村劳动力中的一员。近年来,陕西省铜川市人社部门积极探索“劳动力+信息员+人力资源机构+公共就业实训基地+企业”五位统筹培训模式,开展订单式培训,为农村劳动力打造通过培训实现高质量就业的“直通车”。
整合要素,寻找“最大公约数”
2月的铜川,寒意依旧,路边的积雪还没有融化,然而当记者走进铜川市照金镇的培训教室时,却看到一番生机勃勃的景象。这里正在举办由铜川市就业管理局组织的电工培训班,培训结束后,合格的学员们将与陕西建工第十四建设有限公司签订劳务协议。
这是铜川市人社部门积极推进“劳动力+信息员+人力资源机构+公共就业实训基地+企业”五位统筹培训的一个缩影。
解决就业问题离不开市场要素的积极参与。如何在劳务经纪人、人力资源机构和定点培训机构、用人单位等市场要素间取得“最大公约数”,铜川市人社部门经过探索,最终推出了一套整合公共就业资源,依托公共就业实训基地,通过提升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来打造培训就业一体化链条的办法,让各方各尽其能、各见其效、各受其益。
“培训关键要‘有效’和‘有用’,只有这样才能促进高质量就业。让掌握技能的农村劳动力与企业用工的具体要求无缝对接,实现两头满意、中间受益,这才是我们的创新点。”铜川市就业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
据介绍,铜川市首先对全市446名村级就业扶贫信息员进行培训,将其逐步转变成劳务经纪人角色。当地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则根据企业的用工需求,与劳务经纪人精准对接,对有就业需求的劳动力,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进行有针对性的上门服务。各培训机构安排课程,包括在就业实训基地进行集中实训;培训结束后根据每位学员的情况介绍工作岗位。
在铜川,这套整合各方资源、五位统筹的培训模式,让有关人员和机构有了新的定位,盘活了实训基地现成的培训设备,节约了机构和企业的培训成本,直接对接用工企业需求。
让劳动者坐上培训就业“直通车”
陕汽集团汽车总装备厂车间里,一排排电气自动化设备前,工人们正在有序工作。他们中有不少人是通过五位统筹培训后来到这里的新生代工人。
今年刚满28岁的刘刚,家住瑶曲镇贾曲河村,是当地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去年,刘刚从当地劳务经纪人那里了解到相关培训政策后,就报名参加了培训。
经考试合格后,他与陕汽集团顺利签订正式劳动合同,连他自己也没想到这趟“直通车”会这么顺利。自打有了稳定的工作,刘刚一家人对生活有了新的理解和希望。
“企业需要什么人才,我们就协调安排什么专业培训。”铜川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了“直通车”流程:企业的用工需求先通过铜川市人力资源协会传递给劳务经纪人,劳务经纪人向村里符合条件的人员推荐就业岗位、介绍用人单位要求。同时,这些需求信息也下达到有关培训机构;符合条件的人员由有关机构开展定向培训。
记者看到,铜川市人社部门已将劳务经纪人、人力资源公司、公共实训基地和企业组成了一个有机链条,实现了两个提前对接:劳动力与用工企业对接、技能培训与生产岗位要求对接。
“我们将充分发挥劳务经纪人的作用,利用人力资源机构和公共实训基地的优势,继续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不断向企业输送适用人才,优先保证贫困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让‘直通车’更加平稳顺畅。”铜川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说。(记者 赵为 通讯员 陈肖 张海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