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一线 演绎别样精彩

2019.02.20
我们身边,有这么一群人,他们走出高校,扎根基层,用不同的成长经历,书写着精彩的人生故事。 谢朝阳: 家乡才是我施展才华的地方 谢朝阳家住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是当地闻名的“女猪倌”。 2015年,谢朝阳从黑龙江外国语学院商务英语专业毕业后,在北京找到了一份翻译工作,想在大城市做个上班族。 “刚上班一个月,父亲就从老家打来电话,说家里刚建的养殖场经营状况不好,让我帮忙想想办法。” 挂了电话后,谢朝阳第二天就请假回了趟老家。

在我们身边,有这么一群人,他们走出高校,扎根基层,用不同的成长经历,书写着精彩的人生故事。

谢朝阳:

家乡才是我施展才华的地方

谢朝阳家住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是当地闻名的“女猪倌”。

2015年,谢朝阳从黑龙江外国语学院商务英语专业毕业后,在北京找到了一份翻译工作,想在大城市做个上班族。“刚上班一个月,父亲就从老家打来电话,说家里刚建的养殖场经营状况不好,让我帮忙想想办法。”

挂了电话后,谢朝阳第二天就请假回了趟老家。“当时还只是想着回去看看,帮着出出主意,没想到这一回就踏上了一条充满故事的创业之路。”

到家后,谢朝阳发现情况非常糟糕。由于缺乏养殖和防疫经验,谢家的养殖场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有近500头幼猪死亡,存留的成猪又面临滞销问题,满山遍野地乱跑。

“一下子就损失了40多万元,养殖场已经入不敷出。”一开始,谢朝阳也只会陪着大家一起着急。可父亲的一席话深深触动了她:“我闺女是大学生,她一定有办法。”。

谢朝阳告诉记者,从农村走出去的大学生本来就不多,而且大部分都留在了城里,村里只剩下了一些“老弱病贫”,靠这些人搞现代化农业或养殖,几乎不可能。“对于村里人来说,大学生见识多、思路广、有办法,代表着希望。”

经过考虑,谢朝阳决定:回家,养猪创业。

谢朝阳说,我的优势就是学习,善于把握机遇。所以,不懂养殖技术,她就买书自学,看病症、记药方,弄不懂的地方,就请老师、访专家;不懂市场,她就拿着样品走街串巷,到各个饭店上门推销,研究分析客户需求,“我就不信学不会卖东西!”

2015年下半年,谢朝阳用申请到的1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开了第一家黑猪肉专卖店。“折腾了大半年,我们的黑猪肉从无人问津,发展到大家争相购买,随后我又成立了承德蓝创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和顺兴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谢朝阳说,通过“公司+合作社+养殖户”的模式,她将母猪和幼猪分发到建档立卡贫困户手中,再按照合同约定进行回收。

如今,3年多时间过去了,谢朝阳的黑猪肉专卖店已经有了4家连锁店,带动45户贫困户增收。“养黑猪、助脱贫,家乡才是我施展才华的地方。”谢朝阳如是说。

孟炳淋:

无法舍弃的农村情结

孟炳淋自幼生活在南方农村,他坦言,不管走到哪儿,都惦记着农村生活,想为农村的发展尽一份力。这是他难舍的农村情结。

2013年,孟炳淋从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毕业后,选择报考大学生村官,来到北京市密云区不老屯镇学艺厂村,做起了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团支部书记。

回想起在学艺厂村度过的第一个冬天,孟炳淋至今记忆犹新。“宿舍里没有暖气,晚上盖两床被子还觉得冷,来之前真没想到北京还有这么艰苦的地方。”但孟炳淋告诉记者,艰苦的条件并没有影响他的工作热情。

作为村干部,在大量日常事务性工作之外,孟炳淋还主动承担了替村民“跑腿儿”的工作。

“上户口、报销医药费,只要乡亲们有需要,我都有求必应,谁让咱是年轻人呢!”孟炳淋告诉记者,他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村里“转悠”,谁家有困难他都会第一时间到场提供帮助。

在村里跑多了,掌握情况也就多了,孟炳淋的心事也就越来越重了。学艺厂村距离北京城区140多公里,背靠密云水库,面朝大山,交通不便,产业结构单一。全村100余户中,低收入户就有60多户,多少年来,大家的日子都没离开“穷”字。如何才能让大家过上好日子呢?

“学艺厂村的农产品都是绿色天然的,但大多数村民只是在赶大集或者旅游旺季的时候等客上门、零散出售,卖不上价钱。”孟炳淋开始琢磨如何让村民增收致富。

经过一番调研,孟炳淋盯上了互联网。不久之后,“不老尚品农家店”在淘宝正式上线运营。

“当时多数村民对什么是网络销售完全没有概念,怕不挣钱白搭上本,不愿意先提供货品。”为了打消村民的疑虑,孟炳淋拿出自己的工资先付给村民,再通过互联网销售土特产品。网店开业仅3个月,销售额就突破了6万元。

小试牛刀,村民见到了实惠,疑虑自然就没了,纷纷把自家的绿色农产品交给孟炳淋出售。随着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孟炳淋正式注册成立了北京不老尚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发产品20余种,带领30余户低收入家庭每家增收超万元。

“能够通过我的努力,帮助大家过上富裕日子,这是我最有成就感的事。”孟炳淋对未来满怀信心。(记者 赵为 通讯员 戴鹏飞)

  • 基层就业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