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重庆市渝北区人社局创新执法监管模式,狠抓“两网化”建设,推动监察工作向基层延伸,便民利民的同时又服务企业发展,确保劳动关系和谐稳定。近三年来,渝北区各镇街处理劳动纠纷376起, 涉及人数2268人, 涉及金额2011万元。2017年至2018年,渝北区人社局深入568户企业进行全程说理式执法,印发企业用工风险提示建议书245份,有效化解劳动纠纷1102起。
重创新——开展柔性执法实行联合办案
不久前,一群50多岁的农民工找到了渝北区劳动保障监察大队。他们在一家公司从事绿化工作,但没有按时领到工资。该大队接到投诉后,立即进行了处理,三次约谈该公司的负责人。最后,3万元的工资发到了农民工的手中。 “原以为要拖很长时间才能解决, 没想到这么快就拿到钱了。”农民工张华感激地说。
这样的维权故事在渝北区一再上演,这样的温暖一再传递。为了构建更加和谐的劳动关系,渝北区不断创新工作方式。
“我们秉持柔性执法的服务理念,坚持教育为主、处罚为辅的服务原则,变行政执法监管为服务企业发展,深受辖区企业好评。”渝北区人社局副局长杨力告诉记者。
据了解,渝北区劳动保障监察部门在执法检查、调查取证环节,加强与企业的沟通,认真听取企业的陈述和申辩,查摆事实、列举证据,讲解有关劳动保障法律法规。 “我们赢得了企业的理解,消除了他们对执法的抵触,企业主动整改存在的问题并非常认可这种执法形式。”杨力介绍。
同时,为了有效维护劳动者权益、快速处理欠薪案件,渝北区还实行劳动监察部门与调解仲裁机构联合办案的工作模式。“我们督促企业与劳动者达成调解意愿,仲裁机构及时出具调解书,为劳动者申请法院财产保全和强制执行提供可靠的法律文书,起
到了1+1)2的效果。”杨力表示。
重实效———健全监管网格及时化解纠纷
如何让欠薪案件逐年减少?渝北区依托“两网化”建设全覆盖,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动态监管、覆盖城乡的工作格局。
如今,渝北区科学划分了217个监察网格,其中区级的二级网格1个,镇街级别的三级网格22个,村居级别的四级网格194个。渝北区先后投入经费235万元,为各级网格配备必要的办公设备。他们重视队伍能力建设,通过网格工作人员轮流到区劳动保障监察大队跟班作业、监察大队人员定时定点到承包的片区网格进行业务帮带等方式,提高基层网格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目前,渝北区从事劳动保障监察业务的工作人员达247人,其中区级二级网格9人,镇街三级网格44人,村居四级网格194人。
“随着覆盖城乡的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网格的形成、用人单位信息数据的不断完善,网格预警功能得以显现,镇街、村居协管员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理案件,纠纷在基层得以化解,劳动保障监察立案数量呈现递减的趋势。”杨力说。
一连串闪亮的数字是最好的证明。2018年,渝北区在工程建设领域共协调化解欠薪隐患56个,涉及人数3214人,涉及金额3065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了20%、28%、24%。在非工程建设领域,该区共处置欠薪案件98件,解决拖欠工资192万元,涉及农民工333人,同比分别下降了13%、10%、12%。
重治理——加强制度建设查处违法行为
为构建更加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在渝北区,一项项得力措施多管齐下。
他们深化源头治理,监管机制日渐完善。渝北区逐步建立解决欠薪问题的长效机制,落实了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应急周转金等制度,为保障农民工支付工作奠定了基础。截至目前,该区农民工工资保证金结存金额为4.4亿元,设立应急周转金6000万元。 为了实现事前有力监管,渝北区通过审查企业报送的书面材料,印发劳动保障监察建议书,从加强劳动用工管理、完善规章制度、防范用工风险等方面出发,有针对性地向企业提出意见和建议,并明确专人进行跟踪督促和指导帮助。
他们发挥惩戒作用,守法诚信的氛围逐步形成。该区建立了农民工工资拖欠企业“黑名单”制度,定期通过政府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向社会公布;扎实开展企业诚信等级评价工作,推选和谐劳动关系企业,弘扬诚信守法企业的示范效应;结合“双随机一公开”加强执法监管,对诚信等级差的企业,增加检查频次,督促整改违法行为。近年来,渝北区人社局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案件4件,依法追究了相关责任人的刑事责任,形成了不能欠、不敢欠的舆论氛围。
“我区将继续坚持真抓实干、开拓创新、甘于奉献的精神,积极推进劳动保障监察工作,为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贡献力量。”杨力的话语铿锵有力。(记者 林晓洁 通讯员 冯宗伦 张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