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我们一个扶贫车间, 每年就能为村集体创收5万元!” 宁夏回族自治区泾源县六盘山镇五里村致富带头人、 返乡创业青年王伟说。 今年, 王伟利用村里闲置的场地, 投资近160万元建成制作陈香的扶贫车间。 车间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还帮助该村30多名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 人均月增收1500元。
近年来, 泾源县采取政府牵头、 企业运营、 村民参与的形式,组织县内骨干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在乡镇、 村庄创办分厂或加工车间, 吸纳贫困劳动力从事特色产品初加工、 来料加工等工作。目前, 该县已形成以手工制品为主, 集产品研发、 制作、 销售为一体的 “公司+农户” 合作经营模式, 有效拓宽贫困劳动力的增收渠道, 帮助他们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增收。
扶贫车间———送岗位 稳就业
“我们公司在泾源县投资建厂,不仅解决了企业招工难的问题, 还帮助全县劳务移民和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 宁夏鹰鹏纺织服装有限公司在泾源县招聘工作的负责人说。
近年来, 泾源县人社部门按照“一村一品、 订单生产” 的发展思路, 推行 “企业+村集体+合作社+贫困户” 模式, 初步实现了贫困人员增收, 并解决了企业用工难题。“扶贫车间的建设运营, 不仅把就业岗位送到农民身边, 也降低了企业用工成本。” 泾源县就业创业和人才服务局局长徐万兴说。
泾源县通过利用闲置集体土地新建一批、 利用村里的旧校舍及闲置房舍改造一批、 利用市场化运作对已建成的扶贫车间租赁一批等方式, 在盘活村集体闲置资产、 降低车间建设成本的同时, 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 充分发挥了全县贫困劳动力资源优势。 目前, 泾源县已开工建设扶贫车间17个, 其中六盘山镇五里村制香旅游扶贫车间、 黄花乡羊槽村手工艺加工旅游扶贫车间、 大湾乡大湾村制犁扶贫车间、 宁夏鹰鹏纺织服装有限公司等15个就业扶贫车间已建设完成,共带动近150户贫困户实现就业增收。
集体经济———兴产业 富群众
“过去,我因为需要照顾80多岁的老母亲,一直不能出去打工。如今,家门口有了这个扶贫车间,我空闲时就可以去干组装活, 一天能挣120元。”在大湾乡大湾村制犁扶贫车间工作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老马说。
泾源县利用致富能人在产业发展方面的优势, 在大湾村建立起以手扶拖拉机配套耕种研发制造、 特殊农机设计、 配件加工为主的制犁扶贫车间。 车间生产的多功能耕种机具产品远销甘肃、 陕西、 青海、 新疆等20多个地区, 并获得牲畜耕犁、 多功能单铧翻转犁、多功能密封支撑轮、 多功能耕犁等六项国家专利。 该车间目前已经吸纳10多名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 每人每月收入可达1500元至2000元。
泾源县围绕草畜、 旅游、 苗木、 蜜蜂、 劳务等特色产业, 打造了旅游文化、 手工编织、 产品加工、 种苗花卉、 农机制造、 新型材料等扶贫车间, 吸引来自宁夏全区内外的龙头企业和致富带头人将生产线、 加工点延伸到贫困村。 此外, 泾源县还通过 “村级集体经济+农户” 的模式, 将扶贫车间作为集体资产, 引导贫困户以土地、资金等形式入股。 兴盛乡上黄村扶贫车间采取村级集体经济带动贫困户脱贫的方法, 生产加工山野菜,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与此同时, 泾源县通过清产核资和股份量化等方式推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在已投入运营的扶贫车间所在村, 贫困群众已全部持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股权证, 建档立卡贫困户每年可得股权分红200元以上,社会兜底户每年可得分红1500元以上。
技能培训———强 “造血” 助脱贫
据了解, 泾源县整合财政涉农资金1500万元, 将在今年建成20个扶贫车间。20个扶贫车间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后, 将带动超过1000名农村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 人均月工资收入达到1500元以上。
为了让扶贫车间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拓展扶贫车间的发展空间, 泾源县围绕车间生产需求,对当地贫困劳动力开展订单式、定向式技能培训。 对为贫困劳动力提供就业技能培训的企业, 泾源县按照相关规定给予培训补贴;对进入扶贫车间连续稳定就业6个月以上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每人每月再给予300元至500元的就业补助, 并按照吸纳就业人数再给予扶贫车间2万元至10万元的一次性补贴。
“截至目前, 泾源县技能培训早已超额完成原计划5500人的任务。 其中, 仅参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的人数就达到近5000人。而这些贫困劳动力在经过订单式、 定向式培训后实现就近就地务工的比例可达到70%。”泾源县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记者 赵文 通讯员 马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