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莞邑工匠”为发展蓄力——广东省东莞市着力打造“技能人才之都”

2018.10.17

15台工业机器人密集排布,12台组成完整的生产线,300余平方米区域,小组人员围绕控制端指挥生产。这不是工厂的生产车间,而是广东省东莞市一家智能制造培训机构的现场。

记者日前在东莞智通人才连锁集团智能制造学院采访时了解到,在东莞众多企业“机器换人”趋势下,培训机构开始自建工业机器人培训体系,为企业提供高技能人才。

“我们从事的是人力资源服务业,2015年前,很多企业跟我们要工业机器人操控方面的人才。我们在市场寻找后发现这样的人才太少,于是决定自主培养。2015年,我们投资800多万元设立这一培训项目。”智通智能制造学院负责人告诉记者。

在一个培训角落,记者见到正在参训的广西籍农民工梁锋。他报名参加了机器人集成班和电工专业两个项目的培训。他告诉记者,自己来广东已经9年了。干过程序设计、电子商务,上一份工作是保险销售,月薪过万元。不久前,跟之前技校机械制图专业同学一聊,他发现工业机器人是未来方向,而这方面人才十分短缺。于是他下定决心辞掉高薪工作,再干老本行。“虽然我今年已经40岁,学习完后工资可能也就一个月5000多元,但我看好东莞,看好智能制造业前景。”梁锋对未来充满信心。

同样看到这个方向的还有刘江飞。31岁的他职业生涯的大半时间都在抛光行业摸爬滚打,从基层员工奋斗到主管用了8年,现场6S管理、生产进度排单、质量管控等已能轻松搞定。但就在不久前,他果断离职,原因就是想寻找行业前景更好的方向。随着东莞智能制造业的大力推进,工业机器人被引入抛光行业,无论是抛光质量还是生产效率、劳动条件都得到很大改善。看准方向后,刘江飞报名参加了智通的工业机器人高级班。“我要比同行更早成为一名工业机器人应用工程师。”刘江飞说。

1

改革开放初期,东莞就已经成为农民工的主要流入地,上世纪90年代初,进入流入爆发阶段。40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让东莞成为了“世界工厂”,大小工厂鳞次栉比。

但2009年以后,东莞和广东很多城市一样出现了缺工现象。2010年,东莞市举办了第一次校企合作洽谈会。“我们从那时就已经意识到,以后劳动力的主要来源将是在技工学校、职业院校,以技术工人为主。”东莞市人力资源局调研员黄慧屏告诉记者。

为吸引和培养更多技能人才。今年9月3日,东莞对外发布《关于实施百万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打造“技能人才之都”的意见》,提出力争到2020年培养1万名国际化技能人才,引进培养1万名急需紧缺“工匠精英”,推动100万人提升学历技能素质等目标,并配套诸多创新举措,初步构建出一个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从“世界工厂”到“技能人才之都”,称谓的转换折射出东莞转型升级提速后对人才的渴求。

“东莞已经走到一个关口,需加快推动人才、城市和产业同步升级。”东莞市人力资源局局长司琪说,东莞提出的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中心定位,确确实实需要一批技能人才支撑。

为此,东莞市着力加强培训载体建设,通过自主性培训政策撬动,扶持和规范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发展。现在像智通一样的民办培训机构在东莞一共有160家,遍布各镇街工业区,为企业员工就近培训、提升技能提供了有效渠道。

“我们的教学区是根据前年输出的1000多名工业机器人专业学生反馈的企业实际需求布局的,实训机器人已经包括全球机器人四大家族(瑞士ABB、德国库卡、日本发那科和安川)的先进产品,能为学员教授先进的操作技能。”智通智能制造学院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已经瞄准了东莞“技能人才之都”的最新定位和相关要求,将进一步扩大规模,全面布局,服务东莞的转型升级。

“制造业中心定位相应地需要一大批掌握现代技术、具有工匠精神的‘莞邑工匠’来支撑。在40年改革开放进程中,东莞集聚了500多万名产业工人,我们希望通过实施百万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为广大劳动者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成长成才的平台,让他们与产业同步升级,与城市共同提升。”司琪表示。

40年,东莞因人而兴,如今东莞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再起步。(赵祥昆 图表 姜伟伟/绘)

  • 高技能人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