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老公在外打工,三个孩子还在上学。听说鞋厂招收工人,我就来厂里转转,发现厂子挺漂亮,决定在这里工作。政府对我们进行免费培训,还发放培训补贴。过了培训期,我每月就能领到1370元工资了。”日前,陕西省彬州市北极镇八甲村41岁的贫困户韩彩萍在车间品检区一边处理鞋面,一边高兴地说。
近年来,彬州市委、市政府抢抓政策机遇,因地制宜,精准施策,采取“点、线、面”相结合的方法,出台了一系列就业扶贫措施,带领彬州市的1.1万户、4.21万名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摆脱贫困。
公益专岗助增收
“我应聘到村里的石磨面面粉厂的公益专岗工作,每天工作8小时,周末正常双休,既能挣工资又能照顾家里人。生活稳定了,后顾之忧也少了。现在,我对脱贫充满信心。”水口镇大车村贫困户郭新玲说。
郭新玲是2017年彬州市人社局公益专岗扶贫政策的一名受益者。近年来,彬州市扶贫办和人社局以政府购买方式,在贫困村开发养路、护林、护草、保洁、生态管护等特设公益性就业服务岗位。同时,该市人社局在各级机关、事业单位和财政拨款的社会组织中,开发服务性、辅助性的就业公益岗位,并对每名上岗就业的贫困劳动力每月给予600元补贴。
截至2017年底,该市共开发特设公益岗位、机关事业单位公益专岗722个。今年,该市还将开发特设公益岗位94个、机关事业公益专岗150个、企业安置岗位153个,帮助更多的贫困户脱贫增收。
社区工厂促就业
37岁的太峪镇南庄村村民白小平因车祸丧失部分劳动能力,母亲重病在家,女儿上初中,10岁的儿子因患有多动症还未入学,一家人日子过得很艰难。去年,在市人社局的帮助下,他到家门口的“海升草莓基地”社区工厂工作,仅去年5月到10月,就收入1.2万元。他说:“我在家门口上班,既能顾家又能挣钱,这份工作真好!”
“社区工厂具有就业门槛低、上班时间灵活、收入稳定等优势,实现了企业招工和贫困劳动力就业的双赢。”该市人社局劳务中心主任何静丽说。
该市鼓励各类企业和创业人员利用镇村集体的旧址、民居民宅等闲置土地或房屋,创办生产加工型工厂,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该市还对社区工厂每吸纳一名贫困劳动力并签订劳动合同1年以上的,给予1000元一次性岗位补贴,同时,对其生产经营场地租赁费、水电费,按不超过实际支出额50%的标准给予财政补贴,补贴期限最长为2年。
截至目前,该市海越现代农业、融诚实业、腾丰鞋业等20多家企业共吸纳1600多名贫困户就业,每月人均可收入1700多元。
创业贷款扶创业
“我刚回乡创业时,一没有经验,二缺少资金。市人社局的同志了解到我的情况以后,主动找到我,帮助我申请了创业担保贷款。只用了3天时间,我就办完了贷款手续。政府的政策真暖心,服务真贴心!”说起彬州市的创业担保贷款服务,水口镇雪花面粉厂的创办者韩积群赞不绝口。
去年以来,彬州市不断创新创业担保贷款模式,允许农村贫困劳动力以农村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等抵押申办创业担保贷款。在该市创业担保贷款信用村试点———龙高镇芦河村,彬州市人社局从当地贫困户中筛选出35户作为创业担保贷款信用户,为他们发展苹果、葡萄、甜瓜、樱桃、蔬菜等大棚种植提供创业担保贷款扶持。目前,芦河村涌现出了一批产业示范户,初步建成了以瓜果网络销售为主的新型专业合作社。
3年来,彬州市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7054万元,为9家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提供自行贷款,切实帮助创业者解决了资金难题。
技能培训强“造血”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开展技能培训是增强贫困劳动力‘造血’功能的重要途径。”彬州市人社局副局长武北京说。
新民镇建档立卡贫困户朱永恒、耿建利和魏洋洋在家门口参加了技能培训后,高兴地说:“我们不仅学到了技能,还能享受500元的技能培训生活费及交通费补贴,真是太好了。”
去年以来,该市依托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彬州市职业农民培育学院、彬州市脱贫群众培训学校,开展理发、烹饪、家政服务、家电维修、市场营销等新型职业技能培训,有力地支持贫困群众发展产业,助力脱贫。
截至去年底,该市累计培训贫困户1350人。同时,该市邀请果树专家开展了18场次果树园艺技能培训,培训群众达到6273人。(孙俊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