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技术工人待遇:技工院校的责任与担当——写在2018年技工院校新学年开学之际

2018.08.23

  又到一年开学季,全国的技工院校正喜气洋洋地迎接着来自各地的莘莘学子。技工教育的蓬勃发展,主要得益于近年来党和国家对技能人才的重视,我国技术工人的地位和待遇稳步提高。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已成为技工院校光荣而神圣的使命。

  2018年3月,中办、国办首次印发《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意见》为提高技术工人待遇设计了路线图,提出了措施保障,其中重要一环就是“构建技能形成与提升体系,支持技术工人凭技能提高待遇”。《意见》明确指出:“加强终身职业技能培训,深入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加大校企合作培养技术工人力度。”这为以培养技术工人为使命的技工院校指明了新时代的办学方向,为技工院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明确了思路。技工院校作为技术工人培养的主阵地,必须深化改革,创新技术工人技能培养模式和方式,为提高技术工人的待遇提供坚实的技能保障。

  技工院校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建立符合现代技术工人培养方向的技工院校治理体系

  技工院校要突出德技双馨,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和培养技术工人职业素养作为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技术工人培养全过程中。重视加强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教育,着力培养技术工人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职业素养,努力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工人队伍。

  技工院校要以《意见》为指导,以适应市场需求为目标,深化技工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基于工作岗位的技术工人培养模式,构建技术工人技能形成体系

  坚持把校企合作作为技工院校基本办学制度,通过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提升办学能力和水平。技工院校要在招工招生、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师资培养、职业培训、学校管理、质量评价等方面与企业深度合作,改革办学模式,把技工教育办到经济建设主战场,办进企业、社区,送技能到企业,实现招生即招工、进厂即进校,建立具有市场机制特点的长效合作机制,校企联动培养一线技术工人。

  技工院校要以产业需求为引领、以企业需求为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带动专业建设,强化基于工作岗位的核心课程设计,推动一体化课程体系改革,通过工学一体和新型学徒制等教学模式改革,提高技术工人的核心竞争力。

  坚持多元办学,积极开展职业培训。技工院校要完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在做好新技工培养的同时,积极面向企业职工、农村转移劳动力、失业人员、未就业高校毕业生、退役士兵等群体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实行弹性教学,创建多样式培训方法,建立学分累积和转换制度,依托互联网技术,形成广覆盖、多层次、多形式、多类型的技术工人培养与培训格局。

  技工院校要以《意见》为指南,积极参与技术工人技能评价方式改革,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技术工人技能评价体系

  技能评价方式和技能等级认证制度是技能形成体系的核心,包括职业技能等级设置、评价方式、资格认证、薪酬体系和集体协商等技能使用制度。这些制度直接影响技术工人自我学习提高技能的意愿、企业开展技能培训的积极性,甚至影响整个技术工人技能形成体系的效能。

  一是优化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在政府指导下,由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牵头开发职业标准和评价规范,完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政策。二是健全职业技能多元化评价方式,引导和支持企业、行业组织和社会组织自主开展技能评价。三是推进技能人才评价制度改革,加大对技术工人创新能力、现场解决问题能力和业绩贡献的评价比重。四是推进全国职业技能鉴定服务与监管平台建设,强化对技能鉴定机构的监督管理,提高服务水平。技工院校必须推动改革现有职业资格鉴定方法,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结合产业发展和企业技术进步,建立技能人才过程化动态评价体系,做到贴近产业需求、贴近企业需要、贴近技术工人技能成长,满足技术工人技能评价需要,切实维护技术工人合法权益。

  技工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传承技能、培养人才、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技工院校要深入研究就业市场,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出市场欢迎、企业需要的高水平技能人才,为新时代高水平技术工人队伍建设和提高技术工人待遇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者系安徽芜湖技师学院副院长 刘宗斌)


  • 技工院校
推荐阅读